王献之的书法确实堪称"笔走龙蛇",展现出行草艺术的巅峰境界。作为"书圣"王羲之的第七子,他继承了家学的精髓并大胆创新,在书法史上与父亲并称"二王"。其书法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狂草开山
王献之突破父亲今草规范,首创"一笔书"。代表作《中秋帖》通篇气脉连贯如龙蛇游走,笔势连绵处甚至出现整行一笔而成的惊人之举,开创了唐代狂草的雏形。北宋米芾曾惊叹其"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
2. 外拓笔法
相较于王羲之内擫的含蓄笔势,王献之发展出外拓笔法。《鸭头丸帖》中可见其运笔洒脱奔放,线条圆转处如江河奔涌,折笔处似惊蛇入草,形成"大王内擫,小王外拓"的典型差异。
3. 章法革命
打破单字独立格局,首创"字群组合"概念。《廿九日帖》中通过字间牵丝与疏密对比,形成"行气贯虹"的视觉效果。这种空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后世颜真卿《祭侄稿》等名作。
4. 墨法先驱
传世摹本显示其擅用枯润对比,《地黄汤帖》中飞白与涨墨形成节奏变化,比王羲之更强调墨色韵律。这种表现主义手法为宋代"尚意"书风埋下伏笔。
需特别指出的是,王献之15岁时曾以"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向父亲建言改革书体,其革新精神在《洛神赋十三行》这类小楷中亦有体现——既保有钟繇遗韵,又呈现魏晋风度向隋唐气象的过渡特征。张怀瓘《书断》评价其"独超,天资特秀",恰说明其书风在法度与性情间达到了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