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青花瓷器烧制工艺是中国传统制瓷技艺的代表之一,尤其以景德镇青花瓷最为著名。其工艺复杂,涉及多个关键环节,以下是主要工序及技术要点:
1. 胎土制备
江西青花瓷采用高岭土与瓷石二元,经淘洗、沉淀、踩练、陈腐等工序制成细腻致密的瓷胎。景德镇特有的“麻仓土”在明代中期前被视为上品,烧成后胎质洁白坚致。
2. 成型技法
包括拉坯(轮制)、印坯、镶接等。大型器物采用分段拉坯再接合,精细作品需经过多次修坯,保证胎体厚薄均匀。元代青花大罐的接坯痕迹是鉴定断代的重要依据。
3. 青料加工
传统使用天然钴料:元代进口“苏麻离青”含铁量高,呈色靛蓝带黑斑;明代中期改用平等青,发色淡雅;清代以浙料为主,提纯技术提升使蓝色更纯净。青料需经煅烧、研磨、调胶等处理。
4. 纹饰绘制
画工以“分水”技法控制料色浓淡,一笔之下可分五色。纹样布局讲究“水路均匀”,元代多满绘缠枝牡丹,明代出现人物故事题材,清代受珐琅彩影响发展“蓝上蓝”叠染工艺。
5. 施釉工艺
采用蘸釉、吹釉、荡釉等多种方式。典型青花瓷施透明石灰碱釉,釉层厚约0.5-1毫米,高温下形成玻璃质层。元代器物多见“釉面不平”的橘皮纹,明代永乐甜白釉与青花结合尤佳。
6. 装烧技术
龙窑、馒头窑到清代镇窑的演变提升烧成效率。青花需在1280-1320℃还原焰中烧成,钴料发色对窑位和火候极敏感。匣钵装烧防止污染,明代发明“火照”用于监测窑温。
7. 后期处理
出窑后需检选,精品进入宫廷的“拣选标准”极为严格,稍有瑕疵即打碎掩埋。部分器物会进行描金、釉上彩等二次加工。
江西青花瓷工艺在元至清初达到巅峰,其“白釉青花一火成”的技术原理深刻影响了世界制瓷史。现代景德镇仍保留传统柴窑烧造,但化工钴料与气窑的普及使工艺发生变迁,传统矿物青料的配比与烧制技术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