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工艺达到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巅峰,尤以康雍乾三朝的官窑作品最为杰出。以下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品类及其特点:
1. 康熙五彩瓷
以釉上彩技术闻名,突破明代青花五彩的局限,发明了釉上蓝彩取代传统青花。典型作品如故宫藏《五彩花鸟纹盘》,色彩对比强烈,纹饰层次分明。康熙时期还创烧了"虎皮三彩"等特殊品种,以黄、绿、紫三色泼彩形成斑驳效果。
2. 雍正粉彩瓷
代表清代釉上彩最高水平,采用玻璃白打底后渲染的"没骨画法",呈现细腻渐变效果。上海博物馆藏《粉彩过枝桃纹盘》可见桃花过渡自然如绢画。雍正朝独创"胭脂水"釉,呈现独特的粉红色调,配料中含微量金粉。
3. 乾隆珐琅彩瓷
景德镇制胎后由宫廷画师在紫禁城造办处二次加工,每件耗银逾50两。台北故宫《珐琅彩锦上添花玉壶春瓶》融合西洋光影技法,釉料含硼硅酸盐,色彩鲜亮如宝石。乾隆时期还创制"轧道珐琅",在色地上刻划细密锦纹。
4. 郎窑红釉瓷
康熙时期郎廷极督造的铜红釉杰作,釉面呈现"牛血般浓艳"的红色,流淌自然形成"脱口垂足"特征。因烧成温度需精确控制在1300℃±5℃,成品率不足10%。
5. 仿生瓷
乾隆时期达到巅峰,景德镇匠人能仿制青铜器、漆器、木纹等材质。故宫藏《仿木釉金里碗》采用赭石色釉模仿木纹肌理,碗内施纯金釉,技术难度极高。
6. 青花瓷发展
雍正朝改良青料,出现"翠毛蓝"呈色;乾隆青花采用"混水"分色技法,单种青料可呈现五至九阶色差。外销瓷中的"克拉克瓷"开创欧洲市场。
清代瓷器重视"一件一图"设计,造办处档案显示重要瓷器需经皇帝亲自审定画样。釉料创新方面,引入西洋珐琅料、金红彩等新材料,高温颜色釉达57种。胎土采用高岭土与瓷石配比"二元",烧成温度可达1310℃,这些技术成就至今难以完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