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的玉器收藏代表了中国古代玉文化的精髓,展品涵盖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珍品,展现了中华文明八千年的玉器发展脉络。以下是重点展品与相关知识的详细分析:
1. 良渚文化玉琮(新石器时代)
上海博物馆藏有典型的良渚文化多层纹饰玉琮,其外方内圆造型象征"天圆地方",表面细密的兽面神徽刻纹需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反映了史前先民精湛的砣具加工技术。这类玉琮是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礼器,出土时多位于墓主腰部,可能与通天祭祀有关。
2. 商代青玉鸟形佩
商代玉器特点是"臣"字眼与双钩阴线技法,这件鸟佩采用典型"俏色"工艺,利用玉料天然色泽差异突出眼部细节。值得注意的是,商周时期的玉鸟多为凤鸟图腾演变,常作为贵族身份象征,与青铜器纹饰存在互证关系。
3. 战国谷纹龙形佩
采用和阗青玉雕琢,龙身呈"S"形动态曲线,表面密布凸起的谷纹,象征五谷丰登。战国玉器抛光技术达到高峰,这件展品的光泽度被称为"玻璃光",其镂空处可见管钻痕迹,是研究先秦制玉工具的重要实物。
4. 汉代金缕玉衣残片
虽非完整玉衣,但残存的金丝穿缀方式清晰可辨。汉代葬玉体系发达,除玉衣外还有九窍塞、玉握猪等。值得注意的是,玉衣制度在曹魏时期被废止,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薄葬观念兴起直接相关。
5. 唐代胡人伎乐纹玉佩
反映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人物深目高鼻,手持西域乐器。唐代玉器受佛教影响出现飞天题材,器型上首次出现实用化趋势,如玉杯、玉碗等生活用器增多。
6. 清代乾隆时期痕都斯坦玉碗
典型的外来风格玉器,器壁薄如蝉翼,通体透光,采用阿拉伯式花卉纹饰。乾隆皇帝曾专门题诗赞美其工艺,这类玉器促使清代苏州专诸巷玉作坊发展出"西番作"流派。
延伸知识:
红山文化"C形龙"与凌家滩玉人展示了早期玉器地域特色
汉代"游丝毛雕"技法需在20倍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刻痕走向
明代陆子冈开创的"昆刀"技法,使玉雕署名成为可能
上海博物馆藏元代"渎山大玉海"仿品,原件现存北京北海公园
馆藏玉器按功能可分为礼玉(璧、琮)、葬玉(琀、塞)、佩玉(璜、珩)、陈设玉(山子、插屏)四大类,材质上从早期的岫岩玉、独山玉发展到后期的和阗白玉主导。建议结合馆内多媒体导览,重点观察良渚神徽微雕与汉代铁质砣具留下的加工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