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瓷器出现锈色(也称为"锈斑"或"铁锈斑")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现象,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胎土含铁氧化
瓷器胎土中的铁元素在烧制时未完全氧化,随着时间推移与水分、空气接触后逐渐氧化,形成红褐色或黄褐色锈斑。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元代青花瓷常见此类现象,尤其在胎釉结合处更为明显。
2. 釉料金属析出
古代釉料中含有的铁、铜等金属元素,在长期存放中会发生离子迁移。明代永乐甜白釉的"火石红"、清代郎窑红的"绿锈"即源于此,环境湿度超过60%时会加速这一过程。
3. 窑变残留
高温烧制时窑内气氛变化导致金属氧化物结晶,形成类似锈蚀的窑变效果。宋代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建窑兔毫盏的金属光泽均属此类天然锈色。
4. 埋藏环境侵蚀
地下埋藏时接触土壤中的矿物质(如铁、锰离子)或有机物,会在釉面形成化学沉积。海捞瓷常见白色钙化层与铁锈共生,墓出土瓷器多伴生朱砂锈或铜绿锈。
5. 使用痕迹氧化
长期盛放酸性物质(如醋、酒)会导致釉面微孔内金属元素析出。明清青花瓷口沿部常见环状锈迹,即是饮食酸腐物质长期侵蚀所致。
6. 修复材料老化
古代锔钉补瓷使用的铁质钉脚氧化后会污染周围釉面,形成放射状锈斑。日本金缮修复中的铁浆氧化后也会产生特殊锈色效果。
7. 人为做旧处理
部分仿古瓷会使用铁溶液浸泡、高锰酸钾涂刷等方式伪造锈迹。真品锈色通常有自然渐变层次,而人工锈多呈现突兀的边界和平板色泽。
专业鉴别需结合锈色分布形态:自然形成的锈斑多随釉面开片纹路扩散,而伪造锈迹常堆积在凹陷处。X射线荧光光谱仪可检测锈层元素组成,真品锈中锌、铅等微量元素比例具有时代特征。故宫博物院检测显示,明代青花瓷锈层普遍含0.3%-1.2%的锰元素,现代仿品则少有此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