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底部常见的刻字或印章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涉及作者、年代、堂号等信息,具有收藏和文化研究价值:
1. 作者款识
多为制壶艺人的姓名或字号,例如清代名家陈鸣远的“陈鸣远制”、顾景舟的“景舟手制”,现代工艺师也可能用简体字落款,如“徐秀棠制”。
2. 堂号款
代表制壶工坊或家族品牌,如清代“阳羡茗壶”中的“玉香斋”“墨林堂”,或当代“方圆堂”“紫玉轩”。
3. 纪年款
标明制作年代,如“戊寅年制”“一九九〇年”,部分采用干支纪年(如“辛卯”),需结合历史推断具体年份。
4. 吉语款
吉祥文字如“福寿永昌”“宜子孙”“品茗雅玩”,反映传统文化寓意。
5. 厂名款
近现代紫砂厂标识,如“宜兴紫砂工艺厂”“中国宜兴”,简体字常见于20世纪中后期产品。
6. 仿古款
后世模仿古代名家款识,如仿时大彬的“时大彬制”,需结合壶型、泥料鉴别真伪。
7. 字母或符号
少数出口壶或有特殊定制款可能出现外文字母,如“MADE IN CHINA”;符号款多见于早期窑工简标。
扩展知识:
明代款识多刀刻,清代盛行印章款,现代则以印章为主,电脑刻字逐渐普及。
真伪鉴别需综合泥料、造型、刻工等,单纯款识不能作为唯一依据。
部分当代名家采用防伪二维码或数字编码,传统款识文化正随技术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