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俱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美玉和石头一同烧毁”,比喻不分优劣、善恶或贵贱,同归于尽。这一成语出自《尚书·胤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描述大火焚烧昆仑山时,山上的玉石与普通石头一同被毁的场景。
核心含义与用法:
1. 同归于尽的结局:强调冲突或灾难中,双方或多方共同毁灭,无差别受损。
2. 价值混同的破坏:高价值的“玉”与低价值的“石”共同被毁,突显珍贵事物被无差别牵连。
3. 用于极端情境:多形容战争、斗争或灾难性事件导致无法挽回的全面损失。
历史与文化背景:
《尚书》的原始语境中,该词暗含对暴政或天灾的警示,强调过度冲突的毁灭性。
后引申为政治、军事斗争中不计代价的对抗策略,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态度。
现代应用场景:
军事冲突:形容核战争等无差别攻击可能造成的全球性灾难。
商业竞争:指企业间恶性竞争导致行业整体衰退,如价格战。
生态保护:警示人类破坏环境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危及自身。
相关成语对比:
“两败俱伤”:侧重双方受损,但未必毁灭。
“同归于尽”:更强调共同灭亡的结果,与“玉石俱焚”近义。
哲学反思:
该成语暗含对极端行为的批判,提醒决策者需权衡代价,避免因过度对抗或短视行为导致系统性崩溃。古代兵法中“全胜”思想(如《孙子兵法》)即反对盲目消耗,倡导智取而非蛮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