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重要阶段,按用途和形制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礼器类
- 玉琮:方形中空器,象征天地沟通,可能与祭祀活动相关,承袭自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商代琮形制简化。
- 玉璧:圆形中孔,用于祭天或象征权威,商代璧多素面无纹,少数刻有兽面纹。
- 玉圭:长条形端刃器,代表王权或军事指挥权,多见于商晚期,纹饰简洁。
2. 仪仗器与兵器类
- 玉戈:非实用兵器,象征军事权力,长度可达数十厘米,部分刃部无使用痕迹。
- 玉钺:由石器演化而来,作为王权象征,常饰兽面纹或神人图案。
- 玉戚:斧形器,刃部两侧有扉牙,用于礼仪场合。
3. 装饰品类
- 玉玦:环形带缺口,多作耳饰,早商多见,晚商逐渐减少。
- 玉璜:半弧形佩饰,可串联组成组玉佩,部分刻有龙、鱼等纹样。
- 柄形器:末端有榫,可能用于镶嵌,表面常见花瓣纹或兽面纹。
4. 丧葬用玉
- 玉瞑目:覆盖逝者面部的片状玉饰,商代出现原始形态,西周发展为成熟缀玉面罩。
- 玉含:置于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如蝉形玉,象征重生。
5. 工具类
- 玉刀:多无使用痕迹,可能用于祭祀宰牲,部分刀背有穿孔。
- 玉凿:形制接近实用工具,但材质脆弱,或为仪式性器物。
工艺与纹饰特征:
商代玉器多见双钩阴线、剔地阳纹,晚期出现“臣”字眼动物造型。常见纹饰包括龙纹、鸟纹、饕餮纹,反映神权与图腾崇拜。玉材以新疆和田玉、南阳独山玉为主,部分为岫岩玉或本地玉石。
社会功能:
玉器是等级制度的物化表现,贵族墓葬中玉器数量与种类远多于平民。部分玉器可能用于盟誓、赏赐或外交馈赠,如妇好墓出土玉器达755件,涵盖礼器、武器、装饰等多元用途。商代玉器为西周礼玉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