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证书上仅有“翡翠”两个字,通常表明这是一份极简鉴定结果,可能由非权威机构出具或信息不完整。需重点注意以下方面:
1. 缺乏关键参数
权威证书(如NGTC、GIC)应包含:
矿物学名称(如"翡翠A货")
折射率(1.66左右)
密度(3.33-3.34g/cm³)
放大检查(纤维交织结构)
紫外荧光反应
红外光谱检测结果
2. 真伪鉴别要点
仅标注"翡翠"可能暗示:
未做A/B/C货检测(酸洗、染色、注胶等处理手段未注明)
可能为"石英岩染色"等仿制品,需通过拉曼光谱验证
3. 市场常见陷阱
套证现象:真证书编号被冒用,需官网核验二维码
地方小机构证书:检测标准不符合GB/T 16552-2017《珠宝玉石名称》
缅甸局部地区证书:如"曼德勒鉴定书"无CNAS/CMA认证标志
4. 专业建议
复检:到省级以上质检机构做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
价格参考:无详细证书的翡翠价格应低于市场价30%-50%
观察特征:天然翡翠可见"橘皮效应",B货表面有酸蚀网纹
5. 扩展知识
翡翠的"种"(质地)与"色"需通过专业仪器量化:
玻璃种:透光度>75%(分光光度计测定)
阳绿色:铬元素含量在200-500ppm(EDXRF检测)
老坑料:通常密度≥3.34g/cm³,结构致密
若证书无上述数据支撑,其真实性存疑。建议消费者要求出具符合国家标准的全项检测报告,并保留溯源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