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路边贩卖古董的骗局的确较为常见,这类骗局往往利用人们“捡漏”心理实施诈骗,手段多样且具有隐蔽性。以下是详细分析和常见手法:
1. 赝品伪装
摊贩常以做旧工艺仿制青铜器、瓷器、玉器等,利用化学腐蚀、土沁染色等手段伪造包浆,甚至编造“工地刚挖出”“祖传老物件”等故事。常见赝品包括假“三星堆”青铜面具、明清青花瓷片等,外行人难以辨别。
2. “托儿”配合
诈骗团伙分工明确:有人假扮买家抢购,有人佯装专家鉴定,营造“稀缺品”假象。例如故意用方言高声谈论“这是真品”,或通过手机展示伪造的拍卖行高价记录,诱导路人跟风。
3. 法律陷阱
部分摊贩售卖所谓“文物”可能涉嫌违法。根据《文物保护法》,地下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私下交易属犯罪。骗子往往利用买家担心报警的心理,迫使受害者吃“哑巴亏”。
4. 调包计俩
交易过程中,卖家可能趁你不备将真品(如银元)替换为仿品,或声称“打包价优惠”实则塞入大量劣质货。曾有案例显示,受害者花万元购买的“宋代钱币”实为批发的现代工艺品。
5. 游击战术
摊点多出现在二七广场、火车站周边或拆迁区流动摆摊,得手后迅速转移。部分团伙甚至配备对讲机观察执法动向,增加追查难度。
风险提示:
国家正规文物商店需持有《文物经营许可证》,路边摊绝无可能销售合法文物。
X光、碳14等专业检测成本高昂,肉眼鉴别误差率极高。
郑州古玩市场(如郑州古玩城)内亦有造假现象,需通过权威机构鉴定。
建议直接向当地文旅局举报可疑摊位,避免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