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伟(1960—),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以下是关于其艺术与学术成就的详细分析:
1. 学术背景与教育贡献
马晓伟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后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深造。其教学注重传统写实技法与当代观念的融合,培养了大批活跃于国内画坛的青年艺术家,部分学生已成为地方美术院校骨干教师。
2. 艺术风格与创作特点
写实主义的当代转化:早期作品以乡土写实主义为主,如《闽南渔民》系列,注重人物神态与地域特征的刻画;近年来转向隐喻性表达,在具象中融入超现实元素,如《记忆的容器》组画通过物件符号重构历史叙事。
材料实验性探索:尝试在油画基底中混合砂岩、麻布等综合材料,强化画面的物质感,代表作《蚀》系列便以多层肌理模拟地质变迁的痕迹。
3. 主题选择的文化维度
其创作常聚焦福建地域文化,尤其擅长通过闽南古厝、海洋渔村等意象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记忆问题。2016年创作的《迁界》三联画,以清初沿海迁民历史为背景,运用戏剧性光影暗喻离散主题。
4. 主要参展与收藏
作品曾入选第11届全国美展、中国油画学会“精神与品格”等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福建省美术馆收藏。2020年在厦门美术馆举办“时间的刻度”个展,系统呈现近二十年创作脉络。
5. 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
发表《写实油画的意象生成》《媒介拓展与油画本土化》等论文20余篇,提出“在地性技术”概念,主张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与文人画意趣融入油画语言体系。
延伸知识:福建油画发展脉络
福建作为中国近代油画发源地之一(厦门鼓浪屿曾聚集李铁夫等早期油画家),其当代创作群体普遍注重海洋文化与侨乡特质的表达。马晓伟的实践可视为这一脉络的重要延续,其团队参与的“闽籍画家百年文献整理”项目(2018-2022)对区域美术史研究具有填补空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