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上常见的章通常包括以下4类,根据制壶流程和作者习惯,数量与位置有所不同:
1. 底章
位于壶底中心,多为方形或圆形,通常刻有作者姓名、工作室名号或品牌标识。这是紫砂壶的“”,名家底章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明代制壶大师时大彬首创“刀刻名款”,清代转为印章形式。
2. 盖内章
在壶盖内侧,常见作者姓名或简写,部分会有制作年份。现代工艺中,盖章可能为防伪增加独特编号。顾景舟等名家作品常盖“景舟制陶”“曼晞陶艺”等章。
3. 把梢章
位于壶把末端,多为小型圆章或方章,刻作者姓氏或符号。明代李仲芳制壶已有此传统,现代工艺中较少见,多见于高端手工壶。
4. 身筒章
少数作品在壶身刻诗词、画作后加盖闲章,如“逸趣”“清风”等,多见于文人壶。清代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的“曼生壶”便以书法刻绘配章著称。
扩展知识:
印章材质:民国前多为木章、金属章,现以紫砂原泥为主,烧成后收缩率需与壶体一致。
特殊章:部分壶会有“监制章”(如厂时期“中国宜兴”椭圆章)或“纪念章”(如博览会标识)。
仿章鉴别:真章边缘自然磨损,印文笔画连贯;机械仿章线条生硬,需结合泥料、做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