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古币是历史的见证,是珍贵的文物,其保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延续。与传世古币不同,出土古币长期埋藏于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质地变得脆弱,因此其保存需要一套科学、专业的方法。不当的处理和保存会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出土古币的保存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首要原则是维持原状、最小干预、预防为主。整个过程应谨慎操作,切勿盲目自行处理。
一、初步清理与稳定处理
新出土的古币表面通常覆盖着坚硬的泥土和腐蚀物(锈蚀层)。切记,绝对不能使用任何酸性或强碱性化学试剂(如醋、柠檬酸、强除锈剂)进行浸泡或刷洗,这会严重腐蚀币体,破坏其原始包浆和锈色,导致价值暴跌。
正确的初步清理方法是:
1. 干清理:对于附着不牢的泥土,可用软毛刷(如羊毛刷、软油画笔)轻轻刷去。对于较坚硬的土块,可用竹签、木槌等非金属工具小心剔除。
2. 湿清理:如果泥土非常坚硬,可尝试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切勿用自来水,其中的氯离子会加速腐蚀)进行软化。将古币置于水中,用软刷轻轻清理,完成后立即用无水乙醇(酒精)脱水,并用电吹风冷风彻底吹干。
3. 稳定锈蚀:对于无害的、稳定的锈蚀(如致密的孔雀绿锈、红斑绿锈),应予以保留,这是其年代和真伪的重要标志。对于疏松的、粉状的“活锈”(有害锈,通常是白色的氯化亚铜),必须请专业人员进行去除和稳定处理,否则它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彻底毁坏古币。
二、科学保存环境与控制
清理后的古币,其长期保存的关键在于环境控制。主要需防范以下几个因素:
湿度:是金属腐蚀的最主要因素。相对湿度应稳定控制在45%以下,最好在30%-40%之间,可有效抑制锈蚀的发生和发展。可使用密封袋、干燥剂(硅胶)或电子防潮箱来创造局部低湿环境。
温度:应保持稳定,避免剧烈波动,理想温度为18-22℃。高温会加速化学反应,低温可能导致冷凝。
光照:避免阳光直射和强光长时间照射,尤其是紫外线,它会加速材料老化。宜存放在暗处或使用防紫外线材料遮挡。
污染物:空气中的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会加速金属腐蚀。保存环境应保持清洁,古币应置于密封容器中与外界隔离。
以下是出土古币保存环境参数的详细要求:
环境因素 | 理想参数范围 | 危害说明 | 控制方法 |
---|---|---|---|
相对湿度 | 30% - 45% | 湿度>55%会显著加速金属电化学腐蚀 | 使用硅胶干燥剂、电子防潮箱、恒湿储藏柜 |
温度 | 18℃ - 22℃ | 高温加速反应,剧烈温差可能导致冷凝 | 空调控制,避免靠近热源或外墙 |
光照 | 低光照,<50 lux(勒克斯) | 紫外线和可见光会导致材料热老化、褪色 | 避光保存,使用无酸纸袋或盒,防紫外线膜 |
空气污染物 | 洁净空气 | 硫化物、氯化物、灰尘颗粒会引发和加速腐蚀 | 密封容器(如拉链袋、密封盒),使用博物馆级无酸材料 |
三、包装与存放材料
与古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至关重要,必须使用中性、无酸、无硫的材料。酸性材料会“燃烧”金属表面,导致永久性损伤。
推荐材料:
• 博物馆级无酸纸:用于制作纸夹、纸袋。
• 聚乙烯拉链袋(PE袋):化学性质稳定,透明度高,便于观察。
• 聚丙烯塑料盒(PP盒):硬度高,密封性好,适合存放珍贵币种。
• 惰性海绵:用于在盒内固定古币,避免晃动和摩擦。
禁忌材料:
• 普通报纸、牛皮纸袋(含酸和木素)
• 聚氯乙烯塑料(PVC袋),其析出的增塑剂会损害币面。
• 橡胶制品,会释放硫化物。
四、日常管理与维护
1. 分类存放:不同材质(铜、铁、银、金)的古币应分开存放,尤其是铁币,其腐蚀产物会对其他金属造成影响。
2. 减少手持:观赏时尽量佩戴纯棉手套,避免手上的汗液和油脂直接接触币面。切勿用手直接触摸币面。
3. 定期检查:每隔半年或一年,应检查一次存放的古币,观察是否有新锈迹产生,并及时更换失效的干燥剂。
4. 专业修复:对于腐蚀严重或有有害锈的古币,应立即咨询专业文物修复师,切勿自行处理。
扩展:出土古币的鉴定与记录
科学的保存也离不开清晰的身份记录。在清理和保存前后,应对古币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出土时间地点、材质、尺寸、重量、钱文、锈色特征等。最好辅以高清照片(正反面)进行存档。这不仅是为了个人收藏管理,万一需要专业鉴定或学术研究时,这些信息将极具价值。同时,务必了解并遵守本国关于出土文物所有权的法律法规。
总之,出土古币的保存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工作。秉持“预防优于干预”的理念,为其提供一个稳定、洁净、干燥的“微环境”,并使用惰性无害的材料进行封装,是让这些千年瑰宝得以延年益寿、传承后世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