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出土清代古币:历史沉淀与货币文化的见证
近日,江苏省徐州市在一项城市基建工程中,意外发掘出一批清代古钱币,引发了考古学界与钱币收藏界的广泛关注。此次出土的古币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保存相对完好,为研究清代货币史、经济贸易以及徐州地区的清代社会生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徐州作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和区域经济中心,其地下文物蕴藏丰富。本次出土的古币地点位于徐州市老城区范围内,据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该区域在清代曾是商业活动较为频繁的街市。钱币出土于一个破损的陶罐之中,推测为当时居民出于安全考虑进行的窖藏,可能因战乱或社会动荡未能及时取出,从而长埋地下直至今日。
经过清理和初步鉴定,这批出土钱币涵盖了清代中晚期的主要流通货币,以下为经过专业分类的结构化数据:
年号 | 币种名称 | 材质 | 预估数量(枚) | 铸造时期 | 备注 |
---|---|---|---|---|---|
乾隆 | 乾隆通宝 | 黄铜 | 约 120 | 1736-1795 | 部分为宝苏局铸造 |
嘉庆 | 嘉庆通宝 | 黄铜 | 约 85 | 1796-1820 | 流通磨损较为明显 |
道光 | 道光通宝 | 黄铜 | 约 150 | 1821-1850 | 占据此次出土最大比例 |
咸丰 | 咸丰重宝 | 青铜/黄铜 | 约 30 | 1851-1861 | 当十钱,价值较高 |
同治 | 同治通宝 | 黄铜 | 约 40 | 1862-1874 | 保存状态良好 |
光绪 | 光绪通宝 | 黄铜 | 约 60 | 1875-1908 | 部分为机制币过渡期产物 |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道光通宝的数量最为突出,这与道光年间清政府财政紧张、铸币量增大且货币贬值的历史背景相符。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部分乾隆通宝和光绪通宝经鉴定为江苏本地宝苏局铸造,该局是清代江苏省的主要铸钱机构,其产品在徐州地区大量流通是符合历史记载的。
此次出土的咸丰重宝当十钱尤为引人注目。咸丰年间,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的军费,清政府被迫发行大面额货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类大钱在当时民间信誉不佳,但留存至今已成为研究那段动荡历史的重要物证。
除了货币本身,这批窖藏还反映了清代货币经济的若干特点。不同年号的钱币混杂存放,说明了清代铜钱作为记值货币,其本身价值(金属材质)与面值长期分离,民众按枚计数使用,而非严格按年号或重量。同时,窖藏行为本身也是清代社会民间储蓄习惯的一个缩影。
此次徐州清代古币的出土,其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考古发现。它不仅印证了徐州在清代作为区域商业枢纽的重要地位,也为我们提供了触摸历史的直接载体。每一枚锈迹斑斑的古币,都曾穿梭于无数市井百姓、商贾官吏之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兴衰。
目前,这批珍贵的古币已被移交至徐州博物馆进行进一步的除锈、保护和深入研究。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清代徐州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细节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