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制造工艺历经多个阶段发展,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流程:
1. 范铸法(先秦至隋唐主流工艺)
- 泥范制作:用细泥制成钱范(模具),阴干后焙烧成陶范,早期为一范一钱,汉代发展出叠铸技术,一次可铸数十枚。
- 金属熔炼:将铜、铅、锡按比例熔成合金,青铜币铜含量通常为70%-80%,加入铅锡可降低熔点并改善流动性。
- 浇铸成型:将铜液注入钱范,冷却后破范取钱,需进行挫边、打磨等后期处理。
- 代表性钱币:如战国刀币、秦半两、汉五铢,范铸法易产生流铜、错范等特征,成为现代辨伪重要依据。
2. 翻砂法(唐代以降主要工艺)
- 型砂处理:选用极细的黏土砂,经反复淘洗后制成砂箱。母钱(标准钱模)压入砂箱形成型腔。
- 浇注系统:设置浇口、排气道,宋代已出现多腔串联的竖式浇注,提升效率。
- 工艺优势:砂型可反复使用,成本低于范铸法,《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明代翻砂流程。
3. 錾刻与失蜡法
- 样钱雕刻:中央户部或地方钱监先制作象牙、蜡质的雕母,再翻铸母钱。
- 特殊钱币:宫廷赏赐用的金银钱、镇库大钱等采用失蜡法,可实现精细纹饰,如唐代开元通宝金银钱。
4. 合金配比与防伪
- 成色标准:唐代开元通宝铜料占比83%,明清制钱含铜60%左右,其余为锌、铅。
- 防伪措施:宋代出现锡母、清代采用部颁样钱制度,私铸币常因合金配比差异而显青灰或偏红。
5. 后期加工
- 锉钱:铸后穿口留有毛刺,需用方锥穿凿,再用锉刀修整,清代钱局设有专职锉边匠。
- 滚边:将钱币放入木槽与磨石滚动打磨,使边缘光洁。
古代铸钱还涉及严格管理制度,如汉代上林三官垄断铸币权,明代宝源局设"作头"监督生产。不同朝代钱文书法也有演变,从秦代李斯小篆到北宋御书体(如宋徽宗瘦金体大观通宝),兼具货币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