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悠久,各朝代币制演变反映了社会经济与技术的进步。以下分朝代详述主要货币类型及特点:
一、先秦时期
1. 自然货币:商周时期使用海贝、龟甲等作为交换媒介,甲骨文"贝"字与财富相关。
2. 金属铸币:
- 布币:战国三晋地区流通的空首布、平首布,形似农具"镈"
- 刀币:齐燕地区的"齐大刀""明刀",源自渔猎工具
- 圜钱:秦国圆形方孔钱雏形,体现天圆地方观念
- 蚁鼻钱:楚国鬼脸钱,现存最小青铜铸币
二、秦汉货币
1. 秦半两:中国首个统一货币,重十二铢(约8克),"半两"篆书对称布局
2. 汉五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实行郡国铸币-三官铸币演变,沿用至隋朝达700余年。出土发现带有"赤仄""钟官"等铭文的地方铸币
三、魏晋南北朝
1. 通货膨胀:董卓铸小钱引发恶性通胀,出现"剪边五铢"
2. 创新币种:
- 蜀汉直百五铢:重量不足但强制兑换
- 北周永通万国钱:篆书精美,与五行大布、布泉并称"北周三品"
四、唐代变革
1. 开元通宝:武德四年(621年)始铸,结束铢两体系,建立宝文钱制。初期含铜83%,标准钱径2.4厘米。出现会昌开元背铸州名现象
2. 乾元重宝:肃宗时期应对安史之乱的虚值大钱,有当十、当五十等多型
五、两宋高峰
1. 年号钱制度成熟:北宋九帝改元35次均铸新钱,篆、隶、楷多体并用
2. 特色钱币:
- 崇宁通宝:徽宗瘦金体,铸工精湛
- 交子:世界最早纸币,益州十六户商联发行
3. 铁钱区划分:四川等地区专用铁钱,形成"钱荒"现象
六、辽夏金元
1. 辽代契丹文"天朝万顺"压胜钱
2. 西夏梵字钱"福圣宝钱"
3. 金代承安宝货银锭:法定白银货币
4. 元代至正权钞钱:与纸币挂钩的铜钱
七、明清体系
1. 洪武通宝:分五等纪重制,背文记局记值
2. 嘉靖通宝:恢复青铜铸造,滇铜矿产量突破
3. 银两制度:纹银成色标准,实银有元宝、锞子等形制
4. 机制币:光绪年间引进西洋造币技术,出现"龙洋"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呈现四大规律:从自然物到金属铸币、从称量货币到面额货币、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集权、从实体货币到信用票据。钱文书法演变贯穿篆、隶、楷各体,钱监体系反映古代官营工业特点,出土钱窖常成为断代重要依据。现存最早纸币"中统元宝交钞"藏于西藏萨迦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