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钱五十”是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铸造的一种大型铜钱,属于咸丰大钱的典型代表。其特点与历史背景如下:
1. 铸造背景
咸丰朝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战争赔款等导致财政危机,清政府为缓解经济压力,推行大钱政策,铸造高面值铜钱以弥补白银短缺。“大钱五十”即在此背景下诞生,一枚当五十文小平钱使用。
2. 形制特征
- 材质:多为红铜或黄铜,后期因成本压缩出现含铅量较高的劣质钱。
- 尺寸与重量:直径约5-6厘米,重30-40克,远超普通小平钱(如“咸丰通宝”)。
- 文字:正面为“咸丰元宝”或“咸丰重宝”,楷书对读;背面穿上下标“当五十”,左右常满文局名(如“宝泉”“宝源”等中央局,或地方局如“宝苏”“宝巩”)。
3. 版别与价值
不同铸钱局版别差异显著,中央局铸造规整,地方局工艺参差不齐。存世量方面,宝泉、宝源局相对多见,而偏远局(如宝伊局)或因铸造量少更珍贵。部分试铸样钱(如“当五十”背星月纹)属稀有品。
4. 历史影响
大钱政策因通货膨胀迅速失败,“大钱五十”实际购买力暴跌,民众抵制,1864年后逐步停铸。这一事件反映了晚清货币体系的混乱,为后世研究清代经济危机提供了实物依据。
5. 收藏鉴别要点
真品钱体锈色自然,文字笔画清晰有力;现代仿品多采用化学作锈或机雕,文字僵硬。需结合钱体磨损、铜质、声音等综合判断。
补充知识:咸丰大钱体系还包括“当十”“当百”“当千”等,形成清代最复杂的面值序列。其中“当五十”属中等面额,铸造时间长,流通范围广,是研究咸丰货币政策的重要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