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店里的古董价值差异极大,其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需综合评估:
1. 真伪性
真品与赝品的价值天壤之别。高仿品可能仅具工艺价值,而真品若经权威机构(如故宫博物院、国际鉴定委员会)认证,价格可飙升。例如清代官窑瓷器真品拍卖价常破千万,而仿制品可能仅值数百元。
2. 年代与稀缺性
汉代玉器、唐宋书画等年代久远的藏品通常更珍贵,但需结合存世量。明代青花瓷因外销量大,存世较多,而元代青花存世不足百件,2015年"鬼谷子下山"罐便以2.3亿成交。
3. 艺术价值
名家作品溢价显著。齐白石画作与普通文人画价格可能相差万倍。乾隆时期"瓷母"(各色釉大瓶)因工艺复杂,2014年拍出1.51亿高价,远超同期普通民窑瓷器。
4. 品相完整性
青铜器若有铭文,价值翻倍。曾侯乙编钟因完整成套成为国宝,而单只甬钟市场价不足十分之一。瓷器若有冲线(裂纹),价格可能腰斩。
5. 历史背书
清宫旧藏、名家递藏(如项元汴、安岐收藏)的古玩,因流传有序,往往溢价30%-50%。2017年苏轼《木石图》因有米芾题跋,以4.1亿港元成交。
6. 材质成本
田黄石以克计价,每克超10万元。海南黄花梨家具在2010年后价格暴涨,一套明式圈椅可达2000万,而普通榆木仿制品不足万元。
7. 市场波动
2012年红木泡沫破裂时,大红酸枝价格下跌40%。但特殊品类如古籍善本近年持续走强,宋刻本《锦绣万花谷》2020年以2.16亿创纪录。
8. 地域差异
欧洲市场更重中国外销瓷,广彩瓷在伦敦售价可能比国内高20%。日本市场偏爱建盏,2016年南宋曜变天目盏在东京展出的投保额达3亿日元。
专业藏家常采用"三看"原则:看包浆(自然氧化层)、看款识(作者/年款)、看(时代风格)。建议初入行者优先选择带科学检测报告(如热释光测年)的藏品,避免"捡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