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翡翠中的"棉"是指内部存在的絮状、团状或丝状包裹体,主要由钠长石、霞石等矿物或气液包裹体形成。以下是关于缅甸翡翠"棉"的详细分析:
1. 主要类型
- 白棉:最常见,呈云絮状分布,影响通透性。
- 黑棉:含暗色矿物(如磁铁矿),常伴随裂隙出现。
- 丝状棉:细密如丝,常见于老坑料,不影响结构稳定性。
- 团块棉:密集团状,多存在于种水较差的翡翠中。
2. 形成原因
- 原生棉:成矿过程中因结晶不完全或矿物掺杂形成。
- 次生棉:后期地质作用(如挤压、热液侵蚀)导致内部结构破坏。
3. 与翡翠品质的关系
- 高冰种或玻璃种翡翠若含少量分散棉,可能形成"雪花棉"(如木那场口特色),反而增加意境美。
- 豆种或糯种翡翠若棉量过多,会显著降低价值,表现为浑浊感。
- 国际鉴定标准(如GUBELIN)将棉列为净度评价的关键指标。
4. 处理与规避
- 酸洗充胶(B货)可去除部分棉,但破坏结构,需通过红外光谱检测。
- 雕刻时会通过"避棉"工艺将瑕疵转化为设计元素(如山水题材)。
5. 产地区别
- 帕敢场口:棉较少且细腻,多为雪花棉。
- 后江场口:常见丝状棉,种水较好。
- 会卡场口:棉与裂纹共生,风险较高。
6. 市场认知误区
- 天然翡翠必有棉,无棉可能为合成或处理品。
- 棉的分布形态(如是否影响牢固性)比单纯数量更重要。
缅甸翡翠的棉是鉴定天然性的重要依据之一,需结合种水、色、工综合评估。中高档翡翠可能通过巧雕提升棉的艺术价值,而低档料则需警惕棉裂交织导致的耐久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