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涵(1916-2011),原名刘宝森,江苏连云港人,中国现代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新徽派版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艺术生涯跨越抗战时期至改革开放后,作品以鲜明的革命现实主义风格和创新的木刻技法著称。
艺术成就与特点:
1. 抗战主题创作
1938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参与"鲁艺木刻工作团",创作《当敌人搜山的时候》《豆选》等经典作品,以粗犷有力的刀法表现根据地军民抗争,被誉为"解放区木刻"的代表作。1943年套色木刻《狼牙山五壮士》开创中国彩色木刻先河。
2. 艺术风格革新
1950年代后探索抒情性创作,《春潮》《山村秋景》等作品融合中国传统线条与西方构成主义,形成"刀味"与"木味"并重的独特语言。晚年突破传统构图,引入抽象表现元素,如《生命的图腾》系列。
3. 美术教育贡献
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参与创建中国版画家协会。提出"三合一"教学法(造型基础+传统技艺+生活体验),培养出广军、吴长江等知名版画家。
4. 国际影响
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等机构收藏。1982年法国巴黎"中国现代版画展"中,《怒吼吧黄河》获评"东方表现主义的巅峰"。
重要荣誉: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1991)、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0)。其艺术历程被视为20世纪中国版画从革命宣传工具向多元化艺术形态转变的缩影。
补充知识:彦涵晚年创作大量水墨画,将版画的力度感融入笔墨,形成"刀笔合一"的效果。其子彦东整理出版《彦涵全集》(12卷),是目前最完整的艺术文献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