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出现"砂味"或"土腥味"的原因主要与材质特性、制作工艺和使用方式密切相关,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1. 矿料特性影响
紫砂泥料中含有石英、云母、赤铁矿等矿物质,尤其是未充分陈腐的新泥料或含铁量高的朱泥、紫泥,烧制后金属氧化物会与茶水中的单宁酸反应,初期使用可能释放矿物气味。部分原矿砂料因含微量硫化物(如黄铁矿残留),遇热水可能产生类似"火气"的土腥味。
2. 烧结不充分
窑温未达到泥料最佳烧结温度(如段泥需约1180℃,紫泥需1200℃以上)时,泥料中的有机杂质无法完全分解,会导致壶体存在"生烧"现象,使用时会释放残留气味。窑烧气氛(氧化或还原焰)也会影响矿物质的化学稳定性。
3. 毛细结构吸附
紫砂双气孔结构的吸附特性易残留前次冲泡的茶味(尤其普洱、黑茶等发酵茶),若清洗不及时,有机物分解会产生异味。长期存放干燥的环境中,孔隙内积聚的灰尘遇水也会散发土腥气。
4. 加工工艺缺陷
机制壶或注浆壶使用添加碳酸钡的劣质泥料,或为掩饰瑕疵而过度打蜡、涂抹胶质,高温下这些化工材料会分解产生异味。传统手工捶打的明针工艺不到位,也会导致表面气孔封闭不彻底。
5. 开壶不当
新壶直接用沸水冲洗而未经过"冷热交替处理"(先温水浸泡再逐渐加温),泥料中的微细颗粒和窑灰无法彻底排出。部分人错误地用豆腐、甘蔗开壶,残留的植物蛋白氧化后反而滋生异味。
处理方法与注意事项:
正宗原矿紫砂壶的土腥味通常在10次左右冲泡后会自然消散,持续异味需警惕化工泥。
开壶建议用纯净水小火慢煮1小时,重复2-3次,避免用强酸强碱清洗破坏表面包浆。
每次使用后需彻底晾干,存放时远离化妆品、油烟等异味源。
清代《阳羡茗壶系》记载,"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泻去"的除味法至今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