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或紫砂器物表面出现黑点,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
1. 原矿泥料特性
紫砂矿含多种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锰)及矿物质,高温烧制时这些成分会形成黑点或颗粒。尤其是未彻底筛选的粗颗粒泥料(如底槽清、本山绿泥),天然含铁质或云母片,烧成后呈现"铁熔点"或"黑疵",属正常现象,反而体现泥料纯正性。
2. 泥料炼制工艺
- 陈腐不足:泥料发酵时间短,有机物未充分分解,烧制时碳化形成黑斑。
- 筛网目数低:若选用40目以下的粗筛,较大颗粒矿物(如石英、赤铁矿)残留,烧成后显现为黑点。
- 杂质混入:练泥过程中混入炭粒或工具磨损产生的金属屑。
3. 烧制因素
- 窑温偏差:局部高温导致铁元素过度氧化(如超过1180℃时,Fe₂O₃可能转化为Fe₃O₄,颜色加深)。
- 还原气氛影响:窑内缺氧环境下,部分金属氧化物被还原成单质或低价态,形成黑色结晶。
4. 后天使用痕迹
长期冲泡茶汤(尤其熟普、黑茶)或保养不当,茶垢渗入胎体气孔,局部氧化发黑。
扩展知识:
手工炼泥的传统工艺中,黑点被视为"泥料",机制提纯泥料反而缺乏这种天然肌理。
民国前的紫砂器常见"黑针",是因早期除铁技术落后,现代酸洗工艺可去除大部分杂质,但过度处理会破坏泥料透气性。
朱泥类因含铁量高且泥料细腻,黑点通常较少;段泥因含本山绿泥成分,黑点与浅色胎体对比更明显。
若黑点呈大面积聚集或伴随刺鼻气味,需警惕化工泥料添加锰粉等有害物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