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通常会出现三个章,分别是“底章”“盖章”和“把章”(或“柄章”),这三个章的作用和位置各有讲究:
1. 底章:位于壶底中心,通常是制壶艺人的名号或工作室的标识,代表作者对作品的认可。底章是紫砂壶身份的“核心认证”,历史名家的底章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例如顾景舟、蒋蓉等大师的底章是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一些现代工艺师还会在底章旁加刻干支纪年或创作年份。
2. 盖章:藏在壶盖内侧,常见的有圆形或方形小章,内容多为作者姓氏或简笔字号。明代晚期开始流行盖内章,作用是防伪——壶盖与壶身分开烧制,二者印章匹配可证明为同一作者制作。部分高级作品会在盖内加刻“姓名+制”全款,如“陈鸣远制”。
3. 把章(柄章):出现在壶把末端或壶柄下方,多为菱形、三角形等小巧印章,内容通常是作者名字中的单字或记号。清代中后期逐渐普及,主要起到辅助验证作用。特殊器型如提梁壶,可能改在提梁与壶身连接处盖“接胎章”。
扩展知识:
个别精品会增设“内壁章”,需用内窥镜观察,多见于薄胎壶;
时期曾用“中国宜兴”集体章取代个人款识;
现代机制壶常省略把章,手工壶三章齐全更显正统;
印章形制反映时代特征:明代多阴刻,清初流行图文结合,民国常见边框饰纹。
印章缺失或位置异常可能是仿品特征,但史海生部分明末大家如时大彬早期作品也存在无章现象,需结合泥料、工法综合鉴别。当代收藏需注意:机械仿制印章边缘过于规整,手工篆刻会有自然的崩砂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