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印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小瑕疵种类繁多,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印刷工艺的复杂性,也成为了收藏家研究的趣味点。以下是几种典型瑕疵及其背后的技术分析:
1. 套色错位(俗称“错色移位”)
多色套印时各色版未精准对齐,导致图案边缘出现重影或颜色溢出。德国1923年通货膨胀时期的部分邮票因此出现红、蓝双色错位,反而成为珍品。现代电子注册系统已将误差控制在0.01mm内,但早期手工对版时代误差可达0.5mm。
2. 齿孔变异
包含齿孔偏移、双重齿孔甚至“漏齿”现象。2016年加拿大一枚枫叶邮票因齿孔整体偏移3mm,形成“图案居中但齿孔偏斜”的趣味品。机制上源于打孔器定位偏差或纸张收缩不均。
3. 油墨缺陷
表现为墨点、飞白或色调偏差。英国1967年普票曾因油墨粘度不足导致女王肖像面部出现“泪痕纹”。紫外荧光油墨印刷时,还可能产生局部荧光缺失的“暗斑”。
4. 纸张透印
纸张较薄时油墨渗透到背面,形成反向图案。1932年苏联经济建设邮票中,部分采用低克数战时报废纸张印刷,透印现象突出。现代防伪纸的涂层技术已基本解决此问题。
5. 裁切错误
包括中心图案大幅偏移的“边纸印”和裁切角度偏差。1956年法国一枚航空邮票因裁刀故障产生15度斜切票,现存世不足10枚。全张邮票边角位置的版铭、色标等有时会被误裁入票面。
6. 水印异常
水印倒置、缺失或双重水印均属罕见变体。大清蟠龙邮票曾有“阴阳水印”共存的特例,源自水印辊安装反向。当代带有防伪水印的邮票,偶尔会出现区域性水印模糊。
7. 版模损伤
雕刻版邮票的母版出现划痕或腐蚀时,会在成品上形成固定特征的瑕疵。如美国1894年2分票因版模崩缺产生“缺墨”变体。这类瑕疵往往具有延续性,贯穿整个印刷批次。
工艺防护措施方面:
现代印刷采用多点激光定位系统和CCD在线检测,瑕疵率已降至百万分之一以下。但手工雕刻凹版等传统工艺仍保留着人为误差的可能性。部分国家会专门保留错版票作为档案样本,如日本邮便博物馆藏有1948年“片假名移位”试印样张。
从收藏价值看,系统性瑕疵(如全张性套色错误)比随机瑕疵更具学术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上存在人为做旧的“化学褪色票”或“人工折白”,需通过纤维分析仪鉴别。邮票印刷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瑕疵与防伪技术的博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