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作为天然矿物,其瑕疵是鉴别真伪和评估价值的重要依据。常见的瑕疵类型及专业分析如下:
1. 绺裂
分为原生裂(形成期地质应力所致)和后生裂(开采加工损伤)。表面可见的"明绺"影响美观,内部隐藏的"暗绺"可能降低结构强度。贯通裂纹会使玉件在佩戴中易断裂。
2. 棉点
由微小气液包裹体或晶隙构成,呈云雾状分布。新疆且末料常见点状棉,若分布均匀可能形成特殊意境(如雪花棉),但密集棉絮会降低透光性。
3. 水线
透闪石纤维定向排列形成的透明线状带,青海料中尤为明显。水线并非所有情况都是缺陷,老玩家认为适度水线可证明玉质细腻,但平行密集水线会影响雕件整体性。
4. 僵花
钙镁质成分局部富集形成的石性部分,分"死僵"(完全石化)和"活僵"(有沁色可能)。籽料常见僵边包玉现象,雕刻时需巧妙去僵。
5. 杂质矿物
包括石墨点(青花料特征)、黄铁矿晶体、方解石脉等。墨点过大或成片分布会降低白玉价值,但若形成特殊纹理(如秋梨皮)可能成为加分项。
6. 结构松散
透闪石交织程度不足导致"大米粥"结构,肉眼可见颗粒感。俄料常见明显团块状结构,新疆子料多为毛毡状紧密结构。
7. 染色痕迹
人工做皮时染料沿裂隙渗透形成的网状色根,紫外灯下可见荧光反应。真皮色由铁锰离子自然沁入,过渡有层次感。
8. 打磨缺陷
机雕件可能出现的喇叭孔、砂眼或抛光不均匀。手工打磨的柔光更显玉质油润性。
9. 天然沁色
严格说不是瑕疵,但黑沁(锰质)、黄沁(褐铁矿)若分布不当会影响设计。沁色深浅可判断籽料河道位置。
10. 阴阳面
原石不同部位玉质差异显著,常见于山流水料,背阴面往往结构更粗。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瑕疵"可能成为鉴别依据:和田籽料的汗毛孔状表皮、水草沁纹等都是天然特征。高级玉雕师会利用绺裂巧雕,将僵石转化为设计亮点。购买时应避免过度追求无暇,天然矿物在放大镜下必然存在生长痕迹,关键看整体协调性和工艺处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