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瓷器通常含有多种金属元素,其成分与釉料、颜料及胎体密切相关。以下是主要金属元素及其作用:
1. 硅(Si)与铝(Al)
瓷胎以高岭土(主要含Al₂SiO₅)为主体,硅铝化合物构成瓷器骨架,决定胎体的耐火性与强度。铝含量高的瓷器通常更洁白细腻。
2. 铁(Fe)与钛(Ti)
天然黏土中的微量铁和钛会导致瓷胎泛黄或灰调。青瓷的釉色常依赖铁元素(Fe₂O₃),通过还原焰烧成青色(FeO)。
3. 钾(K)、钠(Na)、钙(Ca)、镁(Mg)
来自长石、方解石等釉料原料,作为助熔剂降低釉的熔点。钙釉(石灰釉)通透硬朗,钾钠釉(如景德镇影青釉)流动性更强。
4. 铅(Pb)与锑(Sb)
明清时期彩瓷(如珐琅彩)常用含铅玻璃釉,但铅易溶出有毒。锑黄(Naples Yellow)是清代粉彩的黄色颜料之一。
5. 钴(Co)
青花瓷的核心呈色元素,元代进口“苏麻离青”钴料含铁量高,呈深蓝色带黑斑;清代改用浙料,色调更纯净。
6. 铜(Cu)
铜在还原焰中生成釉里红(Cu₂O),氧化焰下可呈绿色(孔雀绿釉)。钧窑的“窑变”现象与铜的价态变化有关。
7. 锰(Mn)与铬(Cr)
锰与钴混合调制紫色釉(如康熙茄皮紫釉),铬元素用于近代粉彩的翠绿色(Cr₂O₃)。
8. 锌(Zn)与钡(Ba)
现代瓷器可能添加氧化锌增强釉面光泽,钡化合物用于高白釉增白。
扩展知识:
金属元素以氧化物形式存在,烧成温度(1200-1400℃)影响显色,如铁在还原焰中呈青色(Fe²⁺),氧化焰中呈黄色(Fe³⁺)。
古瓷鉴别中,微量元素配比(如钴料中的砷、镍含量)是断代依据之一。
某些民国釉上彩含镉(Cd),需注意收藏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