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王画像中参与创作的外国画师主要包括以下几位:
1.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华,是清代宫廷最具影响力的西洋画师。他擅长融合中西画法,创作了《乾隆皇帝大阅图》《乾隆帝后妃嫔图卷》等作品,注重写实与透视,对清代宫廷绘画影响深远。其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2. 王致诚(Jean-Denis Attiret,1702–1768)
法国耶稣会士,乾隆三年(1738年)抵京。受郎世宁影响,参与绘制《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等纪实性画作,风格注重细节与光影,但因乾隆偏好中国传统审美,其西洋技法常被要求调整。
3. 艾启蒙(Ignatius Sichelbarth,1708–1780)
波西米亚(今捷克)传教士,乾隆十年(1745年)入宫。协助郎世宁创作《十骏犬图》,并独立完成《准噶尔之战功臣像》,技法上更倾向于欧洲巴洛克风格。
4. 贺清泰(Louis de Poirot,1735–1814)
法国耶稣会士,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来华,后期参与宫廷绘画,作品多藏于故宫,但因时代较晚,影响力不及郎世宁等人。
扩展知识:
这些画师均服务于如意馆(清宫画院),其创作需遵循帝王意志,导致作品呈现“中西合璧”特点,如人物面部采用西方明暗法,服饰背景则保留中国传统线条。
郎世宁等人的纪实性画作成为研究清代军事、服饰的重要史料,如《乾隆平定西域战图》被制成铜版画送往欧洲,影响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认知。
西洋画师还引入透视学与解剖学知识,推动了中国绘画技术的革新,但部分文人贬其为“匠气”,反映出当时中西艺术观念的冲突。
现存的清代帝王肖像中,西洋画师作品多见于乾隆朝,此前康熙、雍正时期的肖像仍以中国画师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