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国画中,秃鹫(或称“鹫”“雕”)是一种蕴含多重文化寓意的意象。其象征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 孤傲与超脱
秃鹫常栖息于高山绝壁,独来独往,故被赋予孤高、不与世俗同流的文人气质。唐代诗人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中“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的意象,虽非直接描写秃鹫,但猛禽类在文人画中常象征士大夫的清高与隐逸精神。
2. 力量与威严
因其体型庞大、捕食凶猛,秃鹫在军事题材或边疆题材画作中象征武力与震慑,如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乾隆皇帝大阅图》中,鹰鹫形象烘托帝王权威。西藏唐卡艺术中的金翅大鹏(迦楼罗)虽非秃鹫,但与之近似,代表护法神力。
3. 生死循环的哲思
秃鹫以腐肉为食,在藏传佛教中被视为“”的执行者,象征生命轮回与无常。这一意象在西藏宗教绘画中尤为突出,体现对肉体消亡的超然态度。
4. 祥瑞与凶兆的双重性
汉代《山海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雕而有角”,被视作凶兆;而唐宋以后,鹫因谐音“久”,又与松石组合成“长寿坚固”的吉祥寓意,如《松鹫图》。
5. 笔墨技法的载体
秃鹫羽毛粗硬,画家常用枯笔焦墨表现其苍劲,如八大山人以简笔泼墨突显猛禽孤冷,近代李苦禅则融合大写意笔法,彰显其野性张力。
需要补充的是,秃鹫在民间语境中偶带贬义(如“秃鹫伺腐”喻趁人之危),但国画更倾向升华其自然属性。这一意象的多元性,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对自然生灵的哲学化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