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古币体系庞杂,发展脉络绵延三千年,现按历史阶段梳理主要类型及特征:
一、先秦时期(约前1600-前221年)
1. 贝币:商代最早货币,用天然海贝或骨贝、铜贝,西周出现包金贝。
2. 布币:春秋战国流通,形似农具"镈",分空首布(魏国)、平首布(赵国)等,铭文纪地纪值。
3. 刀币:齐燕地区盛行,有齐大刀、燕明刀等,刀身常铸"齐法化"字样。
4. 圜钱:战国中晚期圆形货币,秦半两前身,方孔圆钱雏形。
二、秦汉时期(前221-220年)
1. 半两钱:秦统一后法定货币,重十二铢(约8克),汉代减轻至"榆荚半两"。
2. 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使用达700余年,外郭保护钱文。
3. 王莽货币:包括"契刀五百""大泉五十"等虚值大钱,制作精良的"货泉""布泉"。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1. 蜀汉直百五铢:通货膨胀产物,一钱当百钱。
2. 北周三品:北周铸造的"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布泉",玉箸篆体书法精美。
3. 太货六铢:南朝陈宣帝铸,因"六铢"谐音"哭天子"引发民间抵制。
四、隋唐五代(581-960年)
1. 开皇五铢:隋文帝整顿币制标准。
2. 开元通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铸,结束铢两体系,创立通宝制度,钱文欧阳询书。
3. 会昌开元:唐武宗灭佛时以佛像铜材铸造,背铸"昌""洛"等纪地文字。
4. 五代十国货币:后周"周元通宝"、南唐"唐国通宝"、前蜀"永平元宝"等具有地域特色。
五、两宋时期(960-1279年)
1. 年号钱制度化:几乎所有年号均铸钱,如"太平通宝""淳化元宝"。
2. 对钱现象:同一钱文篆、楷成对,如"圣宋元宝"。
3. 铁钱区:四川等地专用铁钱,产生纸币交子。
4. 御书钱:宋徽宗瘦金体"崇宁通宝""大观通宝"为艺术巅峰。
六、辽夏金元(916-1368年)
1. 契丹文钱:辽铸"天朝万顺"等珍稀钱币。
2. 西夏梵文钱:"福圣宝钱"等用西夏文。
3. 金代货币:"泰和重宝"篆书大钱、交钞纸币。
4. 元代货币:以纸币为主,"至正通宝"部分钱背铸八思巴文。
七、明清时期(1368-1911年)
1. 洪武通宝:明初分五等币制,背铸"京""鄂"等纪局。
2. 永乐通宝:著名国际流通货币,日本战国时代大量仿铸。
3. 嘉靖通宝:云南铸世界最大方孔钱(直径58cm,重41.5kg)。
4. 咸丰大钱:太平天国时期铸"咸丰重宝"当千大钱应对财政危机。
5. 机制币:光绪年间引进西方技术铸"龙洋",方孔钱体系终结。
古币材质除铜铁外,尚有先秦黄金爰金、楚国郢爰、汉代麟趾金、唐代银开元等贵金属货币。鉴定需注意锈色(水银古、朱砂锈等)、文字风格、形制特征。历代私铸、藩镇铸、供养钱等特殊品类更具研究价值。钱文演变反映书法艺术变迁,从大篆到楷书贯穿文字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