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带有天通是什么年代
在中国古代钱币收藏与研究领域,天通一词通常与特定朝代的钱币铭文相关联。经过专业考证,带有“天通”字样的古钱币主要指向两个历史时期:一是五代十国时期幽州刘守光所铸的“应天元宝”背“万”及“应圣元宝”背“拾”等钱,但其名称并非直接为“天通”;二是更为明确且广为人知的北朝时期的“天通”钱,但需注意,历史上并无直接以“天通”为名的流通钱币,而是指北周武帝宇文邕于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始铸的布泉、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三种钱币,其中“永通万国”的“永通”二字常被后人与“天通”混淆,或是在流传中产生讹变。实际上,“天通”并非标准钱文,可能为民间误称或特定变体。本文将依据权威考古报告、货币史文献及博物馆数据,对这一主题进行结构化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铸币年代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公元560-578年),为统一币制、稳定经济,先后铸造了三种钱币,其年代顺序如下:
钱币名称 | 始铸年代 | 年号 | 备注 |
---|---|---|---|
布泉 | 保定元年(公元561年) | 保定 | 一当五铢钱五枚 |
五行大布 | 建德三年(公元574年) | 建德 | 一当布泉十枚 |
永通万国 | 大象元年(公元579年) | 大象 | 一当五行大布十枚 |
其中,“永通万国”钱文意为“永远流通于万国”,是北周三大美泉之一,其“永通”二字可能被后世误读或传写为“天通”,但正史记载中无“天通”钱。此外,五代刘守光铸“应天元宝”时亦带“天”字,但非“天通”。
二、钱币特征与鉴定数据
若以“永通万国”为“天通”相关钱币的基准,其专业特征如下:
项目 | 数据详情 |
---|---|
材质 | 青铜为主,偶见白铜样钱 |
形制 | 直径约30-35毫米,厚1.8-2.5毫米,重5-8克 |
钱文 | 玉箸篆体,“永通万国”四字旋读,书法精湛 |
版别 | 常见有光背、合背、星纹、月纹等变体 |
存世量 | 相对稀少,美品市价可达数万元 |
需注意,真品永通万国钱文清晰、边廓深峻,多文字疲软、铜质新艳。
三、扩展相关钱币知识
1. 北周三泉: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并称北周三大钱币,反映了当时“虚值大钱”政策,是南北朝货币史的典型代表。
2. 混淆来源:清代以来泉谱偶有将“永通”讹记为“天通”,或因地方口音及拓片模糊导致误传。
3. 收藏建议:此类钱币赝品极多,需借助X荧光光谱分析等科技手段鉴定成分,并参考权威谱录如《中国钱币大辞典》等。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古币中带有“天通”字样的说法实为北周“永通万国”钱币的民间误称或变体讹传,其准确年代为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该钱是中国古钱“南北朝三大美泉”之一,代表了当时高超的铸造技术与书法艺术。收藏与研究时,应严格依据考古出土报告及博物馆藏品的科学数据,避免因名称混淆导致鉴定失误。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钱币史》《北周货币考古研究》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开资料,确保专业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