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肌理技法通过独特的材质与手法表现物象质感与画面层次,其核心优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 增强画面表现力与真实感
肌理技法通过皴、擦、点、染等笔触模拟自然物象的纹理,如斧劈皴表现山石嶙峋,荷叶皴呈现水岸脉络。泼墨泼彩的随机渗化可再现云雾氤氲或苔痕斑驳,赋予二维画面三维空间的质感错觉,使观者产生触觉联想。
2. 材质媒介的拓展创新
传统技法常结合特殊材质:
拓印法:利用树叶、麻布等实物拓印,形成自然肌理;
撒盐/矾水:通过结晶反应制造雪花或风化效果;
揉纸法:宣纸皱褶后着色,呈现龟裂沧桑感。
现代画家更尝试混合丙烯、砂砾等综合材料,突破媒介边界。
3. 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不同皴法承载审美取向:董源披麻皴的圆润含蓄对应江南山水,范宽雨点皴的密集短促塑造北方山体厚重感。当代水墨艺术家如刘国松以「抽筋剥皮皴」展现抽象肌理,形成辨识度极高的个人符号。
4. 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
飞白笔触的「留空」与积墨法的「层叠」形成疏密对比,肌理的虚实处理可引导视觉焦点。例如龚贤通过数十遍积墨塑造夜山深邃,而虚处的空白保留呼吸感,暗合道家「计白当黑」的哲学观。
5. 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
肌理技法体系记录了中国绘画材料的演进史:从唐代绢本工笔的细腻晕染,到元代生宣的墨韵渗透,再到现代水墨实验的拓印拼贴,既是技术总结,也是美学思想的物化呈现。
在实际创作中,肌理需服从整体气韵,避免沦为技术炫耀。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强调:「笔墨相生之道,全在于势。」恰当运用肌理可升华主题,如徐渭的大写意葡萄以破笔散锋表现果皮质感,同时传递狂放不羁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