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的繁体字为“星”,与简体相同,未简化。
《康熙字典》中“星”的收錄情況如下:
1. 部首與筆畫:
- 歸於“日”部,總筆畫為9畫(繁體、简体同)。《康熙字典》採用“日”部四畫(“星”去掉“日”後剩“生”,5畫,但實際檢索時需注意歷史部首歸類差異)。
2. 反切注音:
- 《唐韻》《集韻》《韻會》注音為“桑經切”,音“腥”(xīng),屬青韻平聲。
3. 釋義:
- 本義為天體發光或反射光的天體,如星辰。《說文》云:“萬物之精,上為列星。”
- 引申義包括:星宿、星象(天文分野)、細碎物(如“火星兒”)、秤桿標記(古稱“秤星”)等。
4. 異體與古籍用例:
- 異體字有“曐”(《玉篇》收錄,結構為“晶”下加“生”,強調星光晶瑩),但非常用。
-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子興視夜,明星有爛。”指啓明星。
- 《周禮·春官》提及“保章氏掌天星”,說明星象觀測職能。
5. 文化延伸:
- 五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與二十八宿構成中國古代星官體系。“星”在術數中用於紫微斗數、七政四餘等占星系統。
6. 字形演變:
- 甲骨文作“⭐”或“晶”狀,後加“生”聲符定型為“星”,隸變後筆畫結構穩定。
“星”在《康熙字典》中的註釋體現了傳統天文與語言學的緊密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