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古币上的错痕(即铸造或刻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文字错范
- 错字或漏笔:因工匠失误或模具磨损导致文字笔画缺失,如"乾隆通宝"的"乾"字缺少撇捺。
- 镜像错刻:文字反向雕刻,多见于私铸钱币,如"光绪重宝"部分版本出现反书现象。
- 异体混用:清代不同时期汉字书写规范变化,如"寳"字从"尔"、"缶"等不同写法混用,部分可能被误认为错版。
2. 图案移位与复打
- 合背/合面:两面同模或同文,因模具搭配错误所致。如两面均为满文"宝泉"的咸丰钱。
- 叠压纹:多次冲压使图文重叠,常见于早期雕母翻铸时未清理残次品。
- 地章不平:钱体表面流铜未打磨彻底,形成凸起或凹陷。
3. 材质与工艺缺陷
- 砂眼气泡:铜液含气或范模水分过多导致表面孔洞,多见于云南等地产的小平钱。
- 裂模线:模具开裂使钱面出现放射性纹路,道光朝部分钱币有此特征。
- 重量偏差:晚清财政紧张时减重铸造,如部分光绪通宝实际不足1钱标准。
4. 历史背景导致的非常规特征
- 地方局私铸:新疆红钱、台湾寿星银饼等因技术限制常出现文字歪斜。
- 修补模:同治年间部分宝苏局钱币可见明显修模痕迹。
- 政权更迭特征:顺治五式、咸丰大钱的版式变化中可见过渡期混杂现象。
鉴定要点:
真品错痕通常伴有自然包浆和磨损,伪造者常用酸蚀或机械加工仿造。
部分"错版"实为试铸样币,如乾隆雕母的笔画瑕疵可能属于工艺调试痕迹。
《清文献通考》记载,户部对错范钱有"熔毁重铸"规定,存世官铸错钱多属漏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