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姓徐的画家创作“连年有余”题材的作品较常见,代表人物包括当代艺术家徐累、徐恒等。以下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分析:
1. 传统题材的现代表达
“连年有余”是经典吉祥题材,通常以莲花(连)与鱼(余)谐音组合,象征富足美满。徐累的水墨作品常通过超现实主义手法重构传统符号,例如在绢本上以工笔技法表现悬浮的鱼与几何空间,赋予题材哲学意味,打破传统年画的叙事逻辑。
2. 材料与技法的创新
部分徐姓画家采用综合材料表现该主题,如徐恒将丙烯与水彩结合,通过透明叠色营造水下光影,鱼的鳞片采用箔金工艺,强化“有余”的富贵意象。这种处理既保留工笔细腻,又融入当代视觉语言。
3. 色彩象征的演变
传统以红、金为主色调,但徐邈(新生代画家)尝试冷调处理,如青绿背景搭配银鱼群,通过色彩反差隐喻现代社会对“盈余”概念的反思,体现环保意识。
4. 构图的空间突破
徐仲偶的版画版本中,采用圆形构图(团扇形制)与负空间留白,鱼群形成太极式流动,暗合“循环不息”的深层寓意,有别于传统对称式布局。
5. 文化符号的跨媒介延伸
部分作品结合数字艺术,如徐戈的互动投影装置《余波》,观众触碰屏幕会引起鱼群游动轨迹变化,将吉祥主题转化为参与式体验。
补充知识:
“连年有余”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瓷器纹样,明清时期与“磬”(庆)、“戟”(吉)组成复合图案。当代创作中,徐姓艺术家的探索反映了非遗IP转化趋势——据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统计,传统吉祥主题再创作类项目占比达34%,其中水体生态主题同比增长21%。
这类创作不仅延续民俗美学,更通过解构象征符号回应现代性议题,如资源可持续性、消费主义批判等。中央美院2019年学术研讨会曾提出“新吉祥主义”概念,徐累的《青鱼》系列即被列为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