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钱币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主要铸造地点包括:
1. 长安钱监:唐朝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设有中央直属的钱币铸造机构,是开元通宝的核心铸造地,负责供给京师及全国流通。
2. 洛阳钱监: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作为唐代第二政治中心,设有分监,承担部分铸造任务,以应对东部地区的经济需求。
3. 地方铸钱炉:唐朝在扬州(今江苏扬州)、益州(今四川成都)、并州(今山西太原)等经济重镇设立地方铸钱机构,根据《唐六典》记载,全国一度有数十处铸钱炉。
扩展知识:
开元通宝的铸造标志着中国货币从以重量命名(如半两、五铢)转向“通宝”体系,影响了后世千年的钱币形制。
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采用隶书兼八分体的“开元通宝”四字,开创了“旋读”钱文先例。
唐代实行“母钱翻砂”铸造工艺,先在中央制作母钱,再分发各地依样铸造,保证了钱币的标准化。
安史之乱后,部分藩镇私自铸钱,导致晚期开元通宝出现减重、劣质现象,史称“会昌开元”。
现存开元通宝版本众多,早期轮廓深峻,铜质精良,重约4克;晚期逐渐轻小,部分掺杂铅锡。该钱币流通时间长达300余年,直至北宋初年仍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