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华民国时期货币发展历史的权威性学术著作,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编纂,于1992年正式出版。该辞典作为《中国钱币大辞典》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民国货币研究领域的空白,具备极高的历史价值与学术参考意义。
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的编纂背景源于民国时期货币体系的复杂性。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货币经历了从银本位到法币改革、再到金圆券发行的多重变革。这一时期货币种类繁多,包括银元、纸币、银辅币、金本位货币等,涉及各类发行机构及制度,亟需一部全面、系统的参考资料。
时间范围 | 1912年—1949年 |
---|---|
编纂单位 | 中国人民银行 |
出版时间 | 1992年 |
主编 | 戴光普 |
卷数结构 | 共分为5卷,分别涵盖银元、纸币、货币制度、地方货币、纪念币等专题 |
收录货币种类 | 涵盖银元(如袁世凯像银元、孙中山像银元)、纸币(如北洋政府纸币、国民政府法币)、银辅币、金本位货币及地方流通券等 |
收录货币数量 | 共计收录民国时期货币实物约500种,含图版400余幅 |
编纂特色 | 采用规范的学术分类体系,结合历史文献与实物考据,注释详实 |
附录内容 | 包含民国货币年表、货币铸造机构名录、货币价值变迁统计等 |
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民国货币体系的系统性梳理。该书以历史分期为框架,将货币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 | 1912-1928年(北洋政府时期) |
---|---|
主要货币 | 袁世凯像银元、孙中山像银元、北洋军阀发行的地方货币 |
特征 | 银元主导市场,货币单位仍以银两为主要基准 |
阶段 | 1928-1937年(国民政府时期) |
主要货币 | 法币、关金券、滇币、新疆货币等 |
特征 | 废除银两制度,推行“法币改革”,建立中央银行体系 |
阶段 | 1937-1945年(抗战时期) |
主要货币 | 抗战胜利纪念币、伪满洲国货币、政权货币 |
特征 | 货币体系受战争影响动荡,出现大量地方货币和伪政权货币 |
阶段 | 1945-1949年(内战时期) |
主要货币 | 金圆券、银元券及地方流通券 |
特征 | 恶性通货膨胀,货币信用体系崩塌 |
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的学术贡献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建立民国货币的标准化分类体系,将主要货币按发行机构、铸造工艺、流通过程进行系统归类;二是收录大量实物资料,包含1935年至1949年间发行的26种主要纸币和50余种银元;三是通过货币演变脉络,揭示近代中国金融体制转型过程。
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的编纂团队由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钱币学会及各大博物馆的专家学者组成。据文献记载,参与编纂的学者达127人,其中不乏知名钱币学家,如张嘉璈(时任中央银行总裁)、孔祥熙(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等,他们从货币发行、设计风格、流通范围等角度提供了专业解析。
该书的出版对后续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内容成为中国钱币学研究的基准文献,为学术界提供了规范的货币研究范式。例如书中对孙中山像银元的考证,将“开国纪念币”与“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像”的发行关系厘清,纠正了此前研究中关于csrf问题的误判。
在钱币分类体系上,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采用“钱币名称-版别-铸造年份-发行机构-货币价值-流通范围-文物价值”的六维分类法。这一方法被后世研究工具广泛沿用,尤其在分析抗战胜利纪念币时,其对边沁设计细节的描述(如币文“发扬光大”字样排列方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
书中新增的“货币文化”章节展现了独特视角,例如对袁世凯像银元的铸造背景进行深度分析,指出1914年版与1915年版在工艺细节上的差异反映了当时国内造币技术的演进。同时该书还收录了大量货币存世量数据,其中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的存世量记录为22.8万枚,这一数据至今仍被钱币市场视为权威标准。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的数字化版本已逐步上线。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多家专业机构通过高精度扫描技术,将书中涉及的368种银元的铸造特征、142种纸币的版别信息转化为数据库资源,为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例如可用于分析法币的印刷工艺演变,或金圆券在不同地区的流通路径。
在钱币学界,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被公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其对民国货币体系的全面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严谨的学术基础。同时书中对货币设计艺术的分析,如对民国时期货币造币厂(如上海造币厂、南京造币厂)工艺水平的描述,也成为货币艺术研究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