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专业古币鉴别涉及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需结合历史、材质、工艺、文字等多方面特征。以下是关键鉴别要点及扩展知识:
1. 材质分析
古币材质以铜、银、铁、金为主,不同时期合金比例有别。例如:
- 先秦刀布币多为青铜(铜锡铅合金),含锡量较高,敲击声音清亮;
- 清代银元含银量约90%,现代仿品常掺铜锌,色泽偏白或泛黄。
科学检测可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或密度测量法辅助判定。
2. 铸造工艺特征
- 范铸痕迹:先秦至隋唐多用陶范或石范,币面留有合范线、流铜;明清翻砂铸造则有细沙眼或毛刺。
- 机压工艺:晚清机制币边缘齿纹整齐,压力足,字口深峻;仿品齿纹模糊,压力不足导致图案浮浅。
3. 文字与书法风格
- 先秦货币文字为大篆,笔画粗犷;汉五铢钱篆书规整,唐代开元通宝为欧阳询楷书。
- 注意异体字与时代对应性,如金代“泰和重宝”篆书版为孤品,隶书版则常见。
4. 锈色与包浆
- 自然锈层呈现层次感,可分为贴骨锈(绿锈、红斑)、浮锈(易脱落),且与埋藏环境相关。
- 假锈多用化学腐蚀或胶粘,颜色单一,无地下矿物质沁入的过渡感。
5. 形制与重量
- 历代钱币直径、穿口(方孔)、厚度有严格规范。例如北宋崇宁通宝折十钱标准重量约10-12克,仿品常超重或不足。
- 注意边缘处理:唐代钱背多光素,清代部分钱币背有满文局名。
6. 历史背景验证
- 结合钱文年号与铸造史,如“祺祥通宝”因辛酉政变仅存世数月,存世量极少。
- 区域性货币特征:新疆红钱含铜量高,滇派银币成色较低。
7. 工具与技术辅助
- 高倍放大镜观察细部磨损(真品流通磨损自然,仿品人为做旧痕迹生硬)。
- 数据库比对:查阅《历代古钱图说》《中国钱币大辞典》等权威谱录。
8. 警惕现代造假手段
- 激光雕刻仿刻珍品钱文,但缺乏古代手工錾刻的力度变化。
- 改刻普通钱币年号(如将“道光通宝”改为“天显通宝”),需注意文字布局合理性。
扩展知识:
古钱学(Numismatics)在西方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中国最早的系统研究见于南宋洪遵《泉志》。
部分特殊古币具有“暗记”,如咸丰大钱背面星月纹为防伪设计。
鉴定需规避“捡漏”心理,90%以上地摊“稀有币”为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