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和田玉主要产自江原道和忠清北道,其特点与新疆和田玉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矿物成分与结构
韩国和田玉以透闪石为主,但阳起石含量较高,导致颜色偏青灰或黄绿色。其结构多为纤维交织结构,但晶体颗粒较粗糙,常见云雾状或团块状包裹体,质地不如新疆和田玉细腻。
2. 颜色特征
常见色系为灰绿色、黄绿色或淡青色,少数呈乳白色。颜色饱和度较低,且不均匀,部分玉料表面有褐色糖沁或黑色矿物斑点。与新疆和田玉的醇厚色调相比,韩国料多数显得"发闷"。
3. 透明度与油性
韩国玉透明度较高,但油润感不足,打磨后光泽以玻璃光为主,缺乏新疆料的油脂光泽。长期盘玩不易产生包浆变化。
4. 硬度与密度
摩氏硬度约5.5-6.0,略低于新疆和田玉(6.0-6.5)。密度2.95-3.02g/cm³,部分含杂质较多的玉料密度偏低。
5. 产量与开采历史
20世纪90年代开始规模开采,储量较大但优质玉料稀少。早期多用于建材,近年才被加工为工艺品。主要矿区如丹阳、忠州等地矿脉分散,开采条件复杂。
6. 市场应用
常用于制作低价位玉器、雕刻摆件或旅游纪念品,高端市场认可度较低。部分通过染色处理模仿新疆籽料,需注意鉴别。
7. 文化价值差异
缺乏新疆和田玉的历史文化积淀,未形成系统的玉文化体系,艺术加工多模仿中国明清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玉中偶见品质接近青海料的精品,但总量不足5%。鉴定时可观察其典型的"米汤底"特征,即透光下可见浑浊的粥状结构,这与新疆和田玉的毡状结构明显不同。部分商家会以"韩料"冒充新疆山料销售,需结合折射率检测(韩国料平均1.61)和红外光谱分析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