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重要时期,币制复杂且种类繁多,可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各时期钱币特点显著。以下分时期概述:
一、北宋时期(960—1127年)
1. 宋元通宝
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始铸,仿唐代开元通宝形制,为宋代首种年号钱,铜质精良,字体楷书,背多无文,标志着宋代铸币规范化开端。
2. 太平通宝
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铸造,有铜、铁两种,开启宋代年号钱制度常态化。部分铁钱用于四川等地区,体现货币分区管理。
3. 崇宁通宝/重宝
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以瘦金体书写,艺术价值极高。崇宁重宝为折十大钱,反映当时通货膨胀及大面额货币需求。
4. 大观通宝
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铸,瘦金体钱文堪称中国钱币书法巅峰,有小平、折十等多等制,铸工精湛。
5. 交子与钱引
北宋诞生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后演变为"钱引",因铜钱供需矛盾及商业发展而出现,但后期滥发导致贬值。
二、南宋时期(1127—1279年)
1. 建炎通宝
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年)铸,分小平、折二、折三,沿用瘦金体,后期因战乱质量下降。
2. 绍兴元宝/通宝
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铸造,铜铁并行,出现"对钱"现象(相同年号不同书体配对发行)。
3. 淳熙元宝
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始铸纪年钱,钱背加铸"柒"至"十六"等数字,是世界上最早纪年钱币。
4. 会子
南宋主要纸币,分"东南会子""湖北会子"等,面值从二百文至一贯,因财政困难后期严重贬值。
三、特点与影响
1. 铜铁钱并行
四川、陕西等地专用铁钱,形成货币区制度,防止铜钱外流。
2. 币值复杂化
出现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多级面值,反映经济规模扩大。
3. 艺术成就
徽宗钱币书法精美,尤其瘦金体钱文为历代藏家珍视。
4. 通货膨胀
南宋后期纸币超发与钱币减重并行,物价飞涨,加速经济崩溃。
宋代钱币体系对东亚货币文化影响深远,其铸造技术、书法艺术和货币制度均为后世研究重点,现存实物是经济史、艺术史的重要实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