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磨制是一项极其复杂且精细的工艺,其技术流程和工具使用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以下是古代磨制玉器的主要步骤及相关扩展知识:
1. 选料与开料
玉料多为硬度较高的和田玉、岫岩玉等,需根据纹理和颜色选择。开料采用“解玉”法,用兽皮或竹片沾水解玉砂(如石英砂、刚玉砂)切割,耗时极长。大块玉料可能需数月才能分割完成。
2. 设计划线
工匠用毛笔或尖锐石器在玉料上勾画纹样,部分高级玉器会先制作陶模或绘制精细图样。商周时期已有“玉作图”指导设计。
3. 粗磨成型
使用石砣(原始砣机)配合解玉砂打磨轮廓。砣机最早见于红山文化,通过旋转木轴带动石盘或青铜盘,后期发展为脚踏式(东汉《说文》称“碢”)。
4. 钻孔技术
- 实心钻:用硬木或青铜钻头垂直加压,配合石英砂,形成喇叭形孔道(良渚文化玉琮常见)。
- 管钻:空心竹管或铜管加砂旋转,效率更高,可钻大孔(商代玉璧典型工艺)。
- 特殊技法:战国时期出现的“对钻”技术,需两面精准对接。
5. 细雕与纹饰加工
- 阴刻线:用燧石或金刚石刻刀勾勒细线,商代“双钩碾法”能刻出0.2毫米线条。
- 浮雕:分层减地法削去周边玉料,汉代游丝毛雕需数十道工序。
- 透雕:先钻定位孔,再用金属线锯加砂切割(战国玉璜多见)。
6. 抛光工艺
最后用树皮、兽皮或木片蘸天然研磨剂(如柞木灰、珍珠粉)反复摩擦。高古玉器表面呈现“玻璃光”,实为长达数月的物理抛光结果。玛瑙制的“解玉砂”是终极抛光材料。
7. 特殊处理
部分玉器会进行“沁色”人工做旧,通过火烧(鸡骨白)、染色(血沁)或埋藏于铁盐环境(铁锈沁)模拟自然风化效果。
古代玉工需掌握矿物学知识,如《周礼·考工记》记载“玉人”需辨识“六器”材质。工具演进轨迹为:新石器时代石质工具→商周青铜砣具→战国铁质工具→汉代钢制錾刻刀。玉作坊遗址中常发现残留的解玉砂堆积层,分析成分可判断产地与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