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教授作为国学大师和传统文化研究者,在公开场合或著作中虽未系统阐述个人佩戴玉器的细节,但结合其推崇的"天人合一"理念与中华玉文化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可能关注或推荐的玉器类型及相关文化背景:
1. 和田玉器件
作为"真玉"代表,和田玉质地温润,符合儒家"温润如玉"的君子品格。曾仕强在解读《易经》时强调"外圆内方"的处世智慧,和田玉雕刻的圆形玉佩(如平安扣、玉环)象征通达,方形玉牌则暗合规矩,这类器物可能被用作传统文化教学的道具。
2. 周易卦象玉牌
曾仕强精研《易经》,六十四卦浮雕玉牌或太极阴阳鱼挂件契合其学术体系。此类玉器常用于诠释"阴阳平衡"思想,比如台北故宫藏的清代太极玉璧就是典型例证。
3. 文房玉器
考虑到其学者身份,玉质印章(尤其篆刻姓名章或闲章)、玉笔架、玉镇纸等文房用具可能被使用。明代陆子冈的"青玉合卺杯"证明玉石与文人的深厚渊源。
4. 养生玉器
中医认为玉石"安魂魄",与其养生观点呼应。文献记载慈禧太后持玉拂尘养生,现代亦有玉握(手握把件)、玉枕等保健器物,这类或在其健康理念中被提及。
5. 礼仪性玉器
他在讲解周礼时可能涉及古代玉制礼器,如玉琮(通天法器)、玉璧(祭天礼器),这些在良渚文化遗址和《周礼·春官》中均有详细记载。
扩展知识:
古人佩玉的"鸣玉"制度(《礼记·玉藻》要求君子行走时组玉佩相击发声以规范仪态)
汉代玉衣葬制与"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的生死观
现代翡翠与和田玉的矿物学差异(透闪石与辉石类结晶结构对比)
曾仕强对玉文化的理解更可能侧重其哲学象征,而非单纯器物收藏。他在《孝就是道》中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与人性修养的关联,这种以玉喻德的思维方式才是其核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