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紫色底色的调配需要结合矿物颜料、植物颜料及调和媒介的特性。以下是专业且详细的调色方法及相关知识扩展:
一、传统颜料调配法
1. 矿物颜料混合
- 朱砂+花青:以朱砂(硫化汞)为基底,调入少量花青(蓝靛提取物),通过比例调整可获得从暖紫到冷紫的渐变。一般建议朱砂与花青比例从7:3开始试色,若需偏蓝紫则增加花青量。
- 赭石+青金石粉:赭石(氧化铁)与研磨极细的青金石粉混合,可调出沉稳的灰紫色。青金石需提前用胶矾水固定,避免颗粒沉淀。
2. 植物颜料辅助
- 胭脂+墨:胭脂(茜草提取)与淡墨调和,可形成深沉的紫褐色,适合仿古绢本底色。加入少量明胶可增强附着力。
- 紫胶虫红+苏木液:紫胶虫红(天然树脂颜料)与苏木煎煮液混合,能呈现透明感紫红色,适合罩染技法。
二、现代便捷调色法
1. 水彩/水粉替代
- 使用酞菁蓝与深红(如曙红)混合,比例约1:1.5,可模拟传统紫色。加入清水控制透明度,适合宣纸湿画法。
- 丙烯颜料中,群青+洋红可调出饱和度高且不易褪色的紫色,但需注意丙烯的快干特性可能影响笔触衔接。
三、调色注意事项
1. 胶矾水的作用
- 调矿物颜料时需以胶矾水(明胶+明矾)为媒介,比例通常为胶3矾1兑水100,可防止颜料剥落并增强发色。过量明矾会导致纸张脆化。
2. 底色与画面协调
- 紫色底色易抢眼,需根据主题调整明度。画工笔花鸟时可调浅(多加清水或),山水画则可加深以表现暮色。
3. 褪色问题
- 植物类紫色易氧化,可最后罩一层淡矾水固色,或选用现代耐光颜料如永固紫(PV23)。
四、历史与象征
紫色在传统色彩体系中属间色(非五正色),古代因染料提取困难(如贝紫)而显珍贵。唐宋时期多用于宗教壁画(如敦煌第217窟飞天背景),文人画则慎用以避艳俗。清代恽寿平没骨花卉中,常用淡紫底色衬托花卉的鲜丽,形成色彩对比。
五、特殊技法拓展
撞粉法:在湿紫色底上趁湿点钛,可表现云雾朦胧感。
仿古做旧:紫底上轻刷淡茶汁或赭墨,再用宣纸吸附,可模拟年久氧化效果。
金笺底:泥金纸上罩染透明紫(如紫水晶粉+胶),能呈现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见于明清宫廷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