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碗一牌”是古玩收藏界对清代至民国时期一种特定银锭形态的俗称,专指由官方铸造、带有铭文戳记的船型银锭(也称“碗锭”)搭配一块对应编号腰牌的组合器物。其主要特征与历史背景如下:
1. 形制溯源
船型银锭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清代由各省官银号统一铸造,底部呈弧形如碗,顶部平坦錾刻铸造地、年份、银号名称及重量(如“光绪年造·武昌官钱局·伍拾两”)。腰牌多为铜质或象牙制,刻有与银锭对应的数字编号及验核暗记,作为防伪凭证。
2. 金融功能
此类银锭并非流通货币,主要用于官府税收、军饷调拨等大宗交易。腰牌相当于现代“验资证明”,交割时需核对银锭与腰牌信息,防止私铸。存世实例中常见江海关、厘金局等财税机构铸造的版本。
3. 工艺特征
真品银锭表面有自然氧化形成的“蜂窝”状气孔,铭文为手工錾刻,笔画深浅不一。腰牌多采用“阴文编号+阳文官印”双刻法,部分镶有朱砂封记。赝品常因模具铸造导致文字过于规整,缺乏历史包浆。
4. 现存状况
完整 “两碗一牌”套组存世不足百件,多数分离流失。2018年嘉德秋拍中,一组同治年山西票号“协同庆”银锭配原牌以437万元成交,刷新同类纪录。民间常将后世仿制的茶具托碟误称为“两碗一牌”,实际与金融文物无关。
5. 鉴定要点
真伪鉴别需侧重三点:银锭含银量(通常93%-96%)、腰牌材质老化痕迹、铭文内容与历史档案的吻合度。著名鉴定家马未都曾指出,清末天津“裕国通财”字号银锭因戳记特殊,成为辨伪关键依据。
这类器物是研究晚清金融制度的实物标本,其组合形式反映了古代贵金属交易中的信用体系,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现存于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光绪十年•两广盐课”五十两银锭及腰牌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