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定祥(1916—1991)是中国近现代著名钱币学家、收藏家、鉴定家,钱币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在钱币收藏与研究领域贡献卓著,影响深远,主要成就和特点如下:
1. 学术体系构建
马定祥系统整理了中国历代钱币的版别、铸造工艺和流通史料,开创了"钱币分类学"研究方法,尤其对清代机制币、民国银圆和古钱的版别研究具有开创性。他提出"以钱证史"的理念,将钱币学纳入历史学研究范畴。
2. 鉴定权威地位
其鉴定标准被公认为行业规范,曾为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机构鉴定数万枚钱币。独创"马氏辨伪六法",从材质、文字、边齿、包浆等方面建立鉴定体系,至今仍是重要参考。
3. 重要收藏与著述
个人收藏珍品包括"奉天省造癸卯一两""福建官局造七钱二分"等孤品。代表作《咸丰钱汇》《太平天国钱币》是领域内经典,其中《太平天国钱币》首次系统考证了140余种太平天国货币。
4.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1980年代参与创建中国钱币学会,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其子马传德继承衣钵,整理出版《马定祥批注〈历代古钱图说〉》,补充了2000余条珍贵考据。
5. 国际影响与争议
部分研究结论(如"西藏乾隆宝藏银币铸造年")引发国际学术界讨论。他对"鹰洋"在中国流通领域的研究,揭示了19世纪中外货币金融体系的互动。
重要补充:马定祥特别重视钱币实物的细节差异,例如指出清代"光绪元宝"各省局的特征差异可达30余处。他提出"同模"概念,发现铸造往往使用同一模具的规律。当代拍卖中经其鉴定的钱币真品溢价率普遍超过30%。其收藏的"陕西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样币在2018年拍出258万元,创当时内地钱币拍卖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