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局中局》作为一部围绕古董鉴宝展开的悬疑小说,其中涉及的文物鉴定知识十分专业。以下是核心的古董鉴定要点及相关扩展知识:
1. 材质与工艺断代
青铜器:夏商周青铜器以范铸法为主,战国后出现失蜡法。真品锈色自然分层(贴骨锈、枣皮红),伪锈多浮于表面。
瓷器:元代青花用苏麻离青料(有铁锈斑),明代成化斗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清代珐琅彩胎薄色艳。需观察釉面老化痕迹(哈喇光、橘皮纹)。
玉器:高古玉多带沁色(朱砂沁、水银沁),龙纹演变(商周多夔龙,汉唐出现螭龙)是断代关键。
2. 款识与文献佐证
官窑瓷器:明代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楷书,清代康熙楷款、雍正以后篆款为主。注意避讳字(如康熙“玄”字缺笔)。
古籍版本:宋版书用麻纸,字口锋利;明代后期出现仿宋体。钤印(如项元汴“天籁阁”)可追溯递藏脉络。
3. 作伪手法揭秘
高仿技术:景德镇“老胎新绘”用清代素胎加彩,X光难检测。青铜器“移植锈”将真锈粘附到仿品上。
科技造假:激光刻款、化学做旧(高锰酸钾仿铜锈),需结合显微观察锈晶结构。
4. 行业术语与暗语
“开门”指真品无疑,“妖怪”指高仿品。“掌眼”即请专家鉴定,“打眼”意为看走眼。拍卖行“钓鱼价”指故意低估吸引竞价。
5. 法律与市场风险
禁止交易出土文物(受《文物保护法》限制),海外回流文物需提供合法来源证明。拍卖行“免责条款”常规避真伪责任,买家需自行承担风险。
扩展知识:实战鉴定技巧
青铜器:敲击声闷响多为真(因内部腐蚀),清脆则疑为现代仿铸。
书画:紫外线灯下现代化学颜料会荧光反应,古画自然褪色无此现象。
包浆:传世玉器包浆温润,作假包浆多用蜡或油,手感黏腻。
古董鉴定需综合历史学、材料学、工艺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要有长期实战经验积累,避免被“局中局”套路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