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董行业中,对不同时期、类别和品相的古董有特定的专业术语和评估标准。以下是常见古董的鉴别要点和市场术语:
1. 瓷器类
年代判定:明代青花常用"苏麻离青"料,釉面可见"锡光斑";清代珐琅彩称"瓷胎画珐琅",底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品相描述:全品称"真全美",轻微划痕谓"毛口",修复件称"后挂彩"或"接底"。
2. 青铜器
锈色鉴定:真品有"枣皮红"锈或"绿漆古"包浆,做旧锈称"浮锈"。商周重器底部常见"范线"。
铭文价值:带铭文者价增数倍,三字以上称"长铭文"。
3. 书画类
装裱术语:明代多用"宣和装",清代盛行"绫裱"。揭裱重绘称"魂子",老画新题叫"后添款"。
纸张鉴定:宋代常用"澄心堂纸",元代多见"白鹿纸",明代宣纸有"棉料"与"净皮"之分。
4. 杂项鉴定
竹木器包浆分"玻璃光"与"哑光",玉器有"土沁""血沁"等十三种沁色。
明清家具:"京作"严谨,"苏作"精巧,"广作"华丽。老红木需见"牛毛纹"。
市场须知:
行话"包老"指保证年代,"打眼"即看走眼,"杀猪"指高价宰客。
2018年实施《文物拍卖管理办法》规定,1949年前文物需有拍卖资质。
目前高仿技术升级,河南禹州、江西景德镇等地出现"高钴料仿元青花""化学做旧铜器"等新仿手段。2019年苏富比拍卖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其釉下气泡的"唾沫星"特征成为重要鉴定依据。建议购买时要求出示专业机构的红外光谱检测报告,特别注意X射线荧光分析数据中的微量元素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