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受潮变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氧化反应:金属古币(如铜、银)受潮后,水分与空气中的氧气共同作用,加速氧化过程。铜币表面会生成绿色的碱式碳酸铜(铜锈),而银币则可能形成黑色硫化银或白色氯化银。氯化银的生成尤其常见于沿海或高湿环境,导致银币表面出现白色腐蚀层。
2. 电化学腐蚀:当古币接触含电解质的潮气(如汗液、盐分),不同金属成分之间可能形成微型原电池,加速局部腐蚀。例如,铜锌合金(黄铜)的锌元素优先溶解,形成白色氧化锌沉积物。
3. 环境污染物影响:空气中二氧化硫、氯离子等会与金属反应。银币接触硫化物会生成黑色硫化银,而铜币在含氯环境中容易形成白色氯化亚铜或氯化铜。海盐中的氯离子对金属腐蚀尤为强烈。
4. 霉菌与有机酸:潮湿环境滋生霉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会腐蚀金属表面,尤其对铅、锡等低熔点金属影响更大,形成白色氧化物或盐类。
5. 储存材料不当:PVC材质的钱币夹或劣质纸袋释放的增塑剂会与金属反应。例如,硫化物迁移可能导致银币表面出现白色雾状腐蚀。
6. 温差引起的冷凝:温度波动导致币面结露,水分长期滞留引发局部腐蚀。这种现象在温差大的地区(如地下室)尤为明显。
扩展知识:古代铜币的"粉状锈"(氯化亚铜)具有传染性,会扩散侵蚀周围金属。专业保存需控制湿度在40%以下,使用无酸材料封装,避免直接手触。银币变白后可用轻拭氯化银层,但深度腐蚀需专业人员处理。严重锈蚀的古币可能损失文物价值,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