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古币的材质种类较多,材质选择既受时代技术限制,也体现道家文化内涵。以下是主要材质及背景知识:

1. 青铜
最常见的材质,商周至汉代广泛使用。道家早期的"符钱"或"法钱"多铸为青铜,因青铜在古代被视为"金精",具有通灵特性。五铢钱、部分厌胜钱即属此类,钱文常铸"除凶去殃""镇宅"等道家咒语。
2. 黄铜
明清时期普及,用于铸造道教宫观发行的"香火钱"或"供养钱"。如武当山、青城山等道场发行的古币,多含锌元素,呈金黄色象征"丹道成金"的修行理念。
3. 铁质
宋代以后出现,多用于铸造"镇墓钱"或"法事钱"。因铁性属阴,《道法会元》记载铁钱可"镇煞压邪",但铁易锈蚀,存世较少。
4. 金银
多为皇室、贵族特制。道家"金丹派"视金银为"不朽之材",明代《道藏》记载的天师府"法钱"有鎏金工艺,象征"羽化登真"。
5. 铅质
六朝时期流行,道家认为铅对应北方玄武,具"藏阴纳气"作用。考古发现部分唐代"解厄钱"含铅锡合金,用于斋醮仪式。
6. 陶泥
早期道教"冥钱"常见材质,如东汉"太平道"遗址出土的陶制钱币模印北斗七星纹,与"踏罡步斗"科仪相关。
7. 玉石
罕见但等级较高,良渚文化玉币可能为原始宗教法器前身。道教"三官钱"中有白玉雕刻的礼仪用钱,象征天地人三才。
补充知识:
材质常复合使用,如"金包铜"象征阴阳相济
宋代《云笈七签》记载"钱铸五行"之说,不同材质对应五方神力
清代道观发行"药金钱",在铜中掺入朱砂、雄黄等矿物,兼具法器和药剂功能
部分特殊形制如"桃木钱""绢帛钱"属非金属材质,但严格来说不属于铸币范畴。现存最早的道家钱币实物可见于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辟兵钱",其铜铅合金材质与《淮南万毕术》记载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