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仿古人物侧脸的表现需要综合传统技法与审美意趣,以下是关键要点和扩展知识:
1. 线描技法
- 以铁线描或高古游丝描勾勒轮廓,侧脸线条需体现鼻梁、唇部、下颌的转折,强调"骨法用笔"。宋代李公麟《维摩演教图》中的侧脸线条可作参考,鼻梁处用中锋细笔,下巴与颈部连接处略顿笔形成虚实变化。
2. 三庭五眼变形处理
- 仿古人物需遵循"立七坐五盘三半"的比例,但侧脸可适度夸张鼻梁高度或额头弧度。明代陈洪绶《水浒叶子》中人物侧脸常有前额凸出、下颌内收的程式化处理,体现古拙趣味。
3. 设色技巧
- 仿唐人物多用矿物色平涂,如朱砂染唇、蛤粉敷面;宋元风格则宜淡赭石渲染结构。注意侧脸颧骨至耳际处需分层晕染,参考《韩熙载夜宴图》中仕女脸颊的"三白法"。
4. 空间虚实表现
- 远侧眉眼可虚化为淡墨勾勒,近侧鼻翼用焦墨强调。敦煌莫高窟57窟美人窟壁画中的侧脸菩萨像,通过眼角与鼻尖的虚实对比展现立体感。
5. 配景与象征元素
- 侧脸人物常搭配屏风、古琴等器物,如明代杜堇《玩古图》中以博古架强化文人气质。鬓发处理可参考《洛神赋图》的"飞髾"笔法,用干笔侧锋表现发丝飘逸。
6. 情感传达
- 压低眉弓显沉思(如梁楷《李白行吟图》),微启唇线表欲言(见周文矩《宫中图》)。宋代册页《却坐图》中侍卫侧脸的紧张感通过紧绷的颈部线条传递。
历代画家对侧脸的特殊处理:魏晋人物侧脸多呈"秀骨清像",唐代饱满如《簪花仕女图》,南宋马远则创造"断鼻"画法——鼻梁中断以墨点提示转折。现代仿古可尝试在生宣上作侧脸,利用洇墨效果表现肌肤质感,但需控制水分避免结构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