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玉器市场确实存在大量假玉,需要警惕以下常见造假手段及鉴别要点:
1. 染色处理(C货)
通过化学染料(如铬盐)将劣质翡翠浸泡染色,冒充高档绿翡。特征:颜色浮于表面,裂隙处色浓,紫外光下可能显荧光。长期佩戴可能脱色或引发皮肤过敏。
2. 注胶填充(B货)
用强酸浸泡去除杂质后注入环氧树脂,使低透翡翠呈现"水润"假象。鉴别要点:表面有酸蚀网纹,敲击声沉闷,放大镜观察可见胶状光泽。
3. 合成材料仿制
- 玻璃制品:高铅玻璃仿冰种翡翠,内部常有气泡,硬度低于真玉(翡翠莫氏硬度6.5-7)。
- 石英岩染色:俗称"马来玉",颗粒感明显,滤色镜下显红色。
- 脱玻化玻璃:模仿翡翠纤维结构,但折射率(1.54)低于翡翠(1.66)。
4. 冒充产地
将危地马拉灰蓝料、俄罗斯韩料等非缅甸玉种谎称"缅甸老坑料"。需注意:缅甸翡翠具典型"苍蝇翅"闪光,危料常有灰暗基底。
5. 证书造假
伪造缅甸当地鉴定证书,或使用不具资质的检测机构报告。建议要求出具NGTC(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复检证书。
扩展知识:
天然翡翠具有"色根"(颜色由内向外渐变),而人工处理品颜色均匀呆板。
紫外线灯可辅助检测:B货常有蓝白荧光,天然翡翠多数无反应(除少数含方解石包裹体)。
缅甸公盘交易制度规定,原石需通过政府拍卖才能出口,市面上所谓"矿主直销"多属虚假宣传。
购买时应选择信誉商家,要求开具正规发票并注明材质,必要时回国后复检。中缅边境市场(如瑞丽)假货比例较高,仰光、曼德勒等正规展厅相对可靠。